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关于我们 -> 历史回眸

中山纪念图书馆历史回眸

1889年丰山书院中构建藏书楼三间,命名为“寿香楼”,这是我市第一所公共藏书楼,也是我市公共图书馆的始祖。1919年(民国八年)香山县府拨出经费购买一批新书,在城内关帝庙中成立了通俗图书馆。

1935年(民国廿四年),时任中山县县长的杨子毅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在他的支持下,筹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1935年11月1日图书馆奠基,1936年12月底,图书馆建成,上下两层另加凸台部分,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新馆建成后,原通俗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归并于新馆,并于1937年2月10日举行开幕典礼,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被命名为“中山纪念图书馆”。

1947年加建图书馆三楼,全馆总面积达1132平方米。图书馆重新开放,更名为“中山县立图书馆”,成为当时县内重要的文化机关,是中山县文化的心脏与命脉。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中山市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图书馆馆藏书刊逐年增加,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基层图书室和流通站不断扩充。到五十年代末,图书馆藏书量发展到77400多册,基层图书室的藏书量合计17万多册。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全部图书被封存,图书馆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1981年春,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为图书馆题写馆名,恢复建馆时的名称“中山纪念图书馆”。自此以后,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

由于原中山纪念图书馆馆舍面积较小,为了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987年,中山市政府决定在兴中道建设新的图书馆。于同年动工,1991年落成。中山纪念图书馆迁址至兴中道,并改称“中山图书馆”,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图书馆亲笔题写馆名。原馆址改为中山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中山图书馆建筑面积8612平方米,呈“日”字型,楼高三层,后座书库四层,图书馆设有外借书库、文学书库、少儿借阅室、报纸室、期刊室、工具书室及多媒体阅览室、展览厅、综艺厅等,阅览座设席534个,其中少儿阅览座席138个。中山图书馆建成后,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这一时期通过引入现代化图书馆设备,实现办公和业务的自动化网络化,1995年,中山图书馆首次引进专业化业务管理系统,并率先在图书采编和流通业务中实现计算机管理。1997年,建立了多媒体阅览室。1999年底,更换使用ILSA业务管理系统。

2002年,中山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并入中山图书馆,此后,中山市的图书馆事业进入蜕变式发展阶段:(1)改造馆舍,扩大借阅服务区域;(2)资源扩充,文献采购经费大幅增长,馆藏量不断增加,至2019年8月,馆藏总量达270万册/件。(3)大力开展阅读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全市大型读书活动,如中山读书月活动、“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中山书展等。开启香山讲坛活动,自2006年11月开办至今,已持续13年,举办讲座超过660期,近10多万人次参加,成为中山知名品牌读书活动。“童心故事会”自2009年举办以来,以“保持童真、发现童趣、讲述童话”为宗旨,逐步打造成为全民阅读品牌。2009年,我馆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少年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馆,以推动少儿阅读为使命,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吸引了全国数十万少年儿童参加,近400多家次图书馆参与到阅读推广行列中来。(4)拓展馆外服务。为推动中山市各镇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阅读权力的公平性,2003年开始在学校、企业、部队设立图书服务点,为师生、企业员工和部队官兵提供图书服务,至2015年,先后设立了60多个服务点。2008年2月,第一个分馆—长洲分馆在长洲社区落成,同时汽车流动图书馆正式投入服务,至2015年止,常年在全市20多个镇区的企业、广场提供流动服务。

2012年10月,新的中山纪念图书馆筹建,图书馆搬到华凯花园临时场所办公并对外服务。虽然服务阵地大幅度缩小,但业务和服务并没有因此受影响,而是有了突破式的发展。(1)创新服务方式:“市民选书 政府买单”成为阅读惠民新模式。活动从2016年开始,规模逐年扩大,覆盖至24个镇区,2019年开展网络“市民选书 政府买单”——爱约网借服务。微信、支付宝等将图书馆服务推向指尖,我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大厅提供查看读者借阅信息、进行图书续借、图书归还到期提醒功能、电子证借书、阅览数字资源等服务。2017年12月,引入“信用+图书馆”模式,率先成为广东省第一家推行支付宝免押金借阅服务的公共图书馆。“爱阅有约-网借服务”实现读者网上借书快递到家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借阅。(2)深化全民阅读,建立起覆盖不同人群的全方位分级阅读体系。搬至临时场馆后,我馆克服活动场地有限的重重困难,将“香山讲坛”和“童心故事会”等部分读书活动向外、镇区分馆和基层下移,变阵地服务为流动服务,把阅读活动推广至全市。2018年,按照读者年龄阶段分别创建了“大榕树下”、“凤凰花开”、“人文香山”三个活动品牌,极大地扩展了阅读活动的读者覆盖面,激发了各年龄段读者的阅读积极性。(3)推动数字阅读。2010年我馆开始外购数字资源,2016年制定《中山市中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五年规划(2017-2021)》,加大经费投入,数字资源量急剧增长,至2019年,已拥有数据库37个,容量120TB。通过建立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馆外访问系统、在线注册、微信数字资源平台等举措,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2017年4月,我馆与中山市教育信息中心合作,整合双方数字资源开发了“中山市e启阅数字资源平台”,实现双方用户一证通行无障碍阅读,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一系列数字阅读推广活动,使利用数字资源的读者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4)建设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2012-2014年,先后建成阜沙分馆、古镇海洲分馆、南头分馆、黄圃分馆、三乡分馆、南区分馆、东凤分馆、坦洲分馆、三角分馆、东升分馆10个分馆;2013年底,建成中山市第一家自助图书馆—智能艺术分馆。在市政府和市文广新局领导下,2016-2018年,我市大力推进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2017年,启动街区自助图书馆建设,当年在城区建成4家街区自助图书馆,2018年建成21家街区自助图书馆。至2019年底,全面构建起以市图书馆为总馆、24个镇区图书馆为分馆、270多个村(社区)图书室、26个自助图书馆为服务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镇区图书馆现有总面积约?平方米,镇村两级现有对外流通藏书总量达190万册。

2019年11月,在原中山图书馆馆址上重建的新馆落成,中山人民追古思今,未忘初心,又将图书馆命名为“中山纪念图书馆”,以此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中山纪念图书馆定位为城市会客厅,市民大书房,文化休闲驿站;功能定位为知识媒体中心、信息资源交互平台、孙中山专藏文库、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馆内设三大功能区域,包括文献服务区域、读者活动区域和运行保障区域。中山纪念图书馆追求人文、科技、绿色、便民的建筑理念。科学技术上要求适度超前并可持续发展,文化特色上要求符合中山中西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上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统一、建筑艺术与图书使用功能的统一。打造馆舍一流、馆藏丰富、技术设施先进的多功能、数字化、智慧化、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型公共图书馆,使中山纪念图书馆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改变服务模式,增加活力,发挥社会教育的主动性,变单一的文献服务场所为多元化的文化学习与信息获取场所,成为展示中山市城市形象的地标性建筑,并成为中山市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纵观中山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程,虽然过程曲折坎坷,但前行的方向始终坚定而明确,“为了民众知识文化的普及,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山市的图书馆事业已是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然而历史的车轮时刻向前,时代和人民都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无论前行路上有着何种机遇或挑战,中山市图书馆人都将牢记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