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 2023.12.25
【开栏语】
你会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总结你的2023?
这一年,全国文旅业强势复苏,我们跨越山河去热爱生活,追逐美好的脚步不曾停下;
这一年,文化盛事回到公众视野,治愈人心的文学力量透过书本、屏幕,走到你的面前;
这一年,很多人的青春记忆迎来“结局”,有些人永远地离去,我们湿着眼眶不想说再见。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以关键词作为记忆锚点,推出“2023文化盘点”系列报道。首期带你回顾,今年你曾围观过的文化热搜,后来怎么样了?
关键词①
中华战舞vs科目三
接着奏乐接着舞
回忆2023,什么样的节奏“最摇摆”?
兔年春节,人称“中华战舞”的潮汕英歌舞势如破竹,海内外同时“火出圈”。无论英歌演出、训练还是花絮视频,都能收获数十万播放量。端午期间,爆燃MV《潮魂英歌》再掀热浪,东西方文化擦出艺术火花。
高潮过后,英歌舞依然热度不减,中泰两国的英歌队跨国交流频繁开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同申报将英歌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正在成为可能。
下半年,舞蹈“科目三”再次全网爆火。凭借夸张、魔性、土味的旋律和舞姿,“科目三”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成为海底捞员工的“必修课”,在国内引起不少争议。
然而,“科目三”却在中国台湾掀起一股风潮,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同台PK,甚至与大陆网友打起了“友谊赛”。“科目三”也迅速在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地出圈,掀起了一场“全球摇子大赛”。
从英歌舞到“科目三”,别开生面的“文化输出”耐人寻味。互联网时代,一切爆火皆有可能。但无论如何,只有能历经时间淘洗的,才值得被时代记住。
关键词②
文旅局长“卷上天”
“狂飙”流量如何变“留量”?
出游数据“狂飙”,是今年开年以来文旅消费的最大热点,全国各地文旅局长上天下海、穿越古今,纷纷通过短视频“打”起了“擂台”——
雪中策马奔腾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旅局副局长贺娇龙,古装“出道”的湖北随州文旅局局长解伟,从4000米高空一跃而下的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黄小涧……文旅局长们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当地景点特产代言“出圈”。
各地流量热度不断飙升,但自媒体裹挟下的“一次性红利”,能否转化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让被短视频吸引前来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扎实的特色体验和优质服务才是关键。
正如评论所言:“局长出圈不是目的,城市形象出圈才是目的。”如何根据各地文旅品牌、市场与产品定位,量身打造文旅宣传的专属内容,将成为各地文旅局长长期修炼的“内功”。
关键词③
特种兵式旅游vs Citywalk
烟火气的旅行“说走就走”
上半年,全国掀起“进淄赶烤”的现象级热潮。小饼+烤炉+蘸料“三位一体”的无敌组合吸引了全国无数食客慕名而来。有网友笑称:“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的时候。”
淄博烧烤爆火,“特种兵式旅游”紧随其后“出圈”。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分享“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6个景点”“挑战24小时吃遍沈阳”等攻略,堪比军训拉练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
如果说,“特种兵式旅游”是游客的一场“内卷”,那么,7月成为年轻人新宠的Citywalk可以说要“佛系”得多,主打一个“随遇而安”:Citywalk不到知名景点凑热闹,甚至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随意在街上闲逛,感受城市的烟火气息。
到了年底,不做攻略、不赶时间的“打听式旅游”,再次打开年轻人体验世界的新大门。随时随地向当地居民打听好玩好吃的地方,让沉浸式的文旅体验更加无拘无束。
从“报复性出行”到“理性出行”,无论“诗和远方”如何结合,毫无疑问的是:烟火气的生活又回来了,旅游出行终于可以“说走就走”。
关键词④
五月天vs AI孙燕姿:哪一个更“真”?
今年以来,雨后春笋般的演唱会在各大城市纷纷亮相。广州更以大中型演出数量全国第一、演出艺人数量全国第一的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演唱会之城”。
然而,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演艺市场的繁荣也掀起了歌手假唱等不少风波。12月,博主“声理学”向中国消费者协会举报五月天假唱,相关热搜迅速全网爆屏,如何判定歌手演唱会是否假唱随之成为公众焦点。
假亦真时真亦假。我国早有明确规定禁止商演假唱,然而,从去年开始引发全网热议的AI,却在知识产权的边界开始“疯狂试探”,能够“批量生产”的天王天后也在引起业界的不安。
“AI孙燕姿”今年“出道”才一个多月,演唱过的歌曲总数已经超过1000首,远超歌手本人出道20多年的作品总和。多个视频平台翻唱合集更是达到了千万级播放量。AI“创作”是否构成侵权,也在引起法律界的热烈探讨。
面对大行其道的“AI歌手”,人类歌手该如何“挽尊”?或许从初心到原声,守住属于人类的那一份“真”,正是每一位艺术家的底线与本分。
关键词⑤
文物回家:长路漫漫,终有归途
每每有文物回家的消息,总能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一阵热潮。2023年,我们见证了更多流失文物的回归——
5月,美国向中国返还两件非法流失的重要石刻文物;8月,瑞士向我方归还了近两年的4起刑事案件中查获并没收的5件中国文物;10月,澳大利亚向我国返还共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与1件古生物化石……
同样在今年,“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展,上演了一场等待了163年的重逢。自媒体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也在8月火了,全网涨粉500多万,播放量破10亿次。不少观众感慨:“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看到剧终。”
没有炫目的拍摄技术,也没有复杂的故事线,只有“Z世代”让人动容的家国情怀。之后,全网掀起了“文物回家”短视频的同题创作,无不体现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长路漫漫,终有归途。每一次流失文物回归的历程,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努力。“文物回家”系列短视频的走红,也意味着这项历史重任的“接力棒”,将传递到更多“Z世代”观众的手中。
【文字】南方+记者 黄堃媛 杨逸
【统筹】李贺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