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 2023.12.27
你会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总结你的2023?
这一年,全国文旅业强势复苏,我们跨越山河去热爱生活,追逐美好的脚步不曾停下;
这一年,文化盛事回到公众视野,治愈人心的文学力量透过书本、屏幕,走到你的面前;
这一年,很多人的青春记忆迎来“结局”,有些人永远地离去,我们湿着眼眶不想说再见。
南方日报、南方+“2023文化盘点”系列报道第二期,将以文学金句为引,带你回顾今年治愈人心的文学力量。
“跨界”莫言
“我曾发下誓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
——莫言
今年6月,著名作家莫言推出长篇话剧新作《鳄鱼》。据出版方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介绍,自全网预售开启以来,《鳄鱼》市场反响火爆,在正式上市前已安排两次紧急加印。
《鳄鱼》是莫言从2009年便开始构思的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长篇话剧剧作,也是他近年来个人最满意的作品。在剧本中,将人性冲突、批判现实的立场与悲悯的情怀进行融合,是莫言的一次勇敢尝试。
今年12月20日至2024年1月14日,由莫言编剧的《霸王别姬》将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上演,标志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年后,莫言正式实现了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华丽转型。
“嘴替”余华
“阅读就是把人从那种紧张的状态中带出来,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离开这一个环境,去另外一个环境放松一下。”
——余华
无独有偶,2023年也是著名作家余华的“跨界之年”。6月15日,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开播,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从书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走到了读者眼前。他们在珠海东澳岛开设“岛屿书屋”,相约旧友新识,展开“文坛老友记”式的漫谈。
10月21日,改编自余华先锋小说《河边的错误》的同名电影上映,影片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受到影迷的广泛关注。
余华在《我在岛屿读书》《河边的错误》线下互动中贡献了大量“金句”,也在当代年轻人间引起了强烈共鸣。真性情外加自带喜感的属性,与他多年来创作的小说文本构成了巨大的反差。许多网友都盛赞余华“金句”抚慰人心的功力。余华也成为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嘴替”。
“下班途中仰望星空”的海漄
“在每天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这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互不干涉的平行世界,但现在在成都,这两个世界融合了,理想照进了我的现实。”
——海漄
10月21日晚,第81届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从事金融业的“90后”小伙海漄凭借作品《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收获雨果奖的中国作家。
海漄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瞬间刷爆了社交网络。而在得奖次日,一夜成名的海漄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上班,让网友惊呼这一举动“很深圳”。从屡遭拒稿到斩获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海漄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月亮与六便士”“鱼和熊掌”兼得的可能性。
“破圈”的茅奖
“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
——刘亮程
无论对获奖作家或广大观众而言,11月19日晚举行的“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场中国文学最高奖颁奖典礼首次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平台进行直播。
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五位获奖作家走到聚光灯下,发表真挚的获奖感言,打动屏幕内外无数观众的同时,也拉近了文学与人们的关系,堪称中国文学界的又一次“破圈”之举。
“南方文学坐标”
“文学就是一个金字塔,底座要非常大,只有怀有对塔尖的向往,才能造就金字塔。”
——陈晓明
3月25日,花城文学院在广州越秀公园文化空间落成,广东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学热土。
在国内一众学者名家的见证下,著名作家麦家、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担任花城文学院首届联席院长,魏微、葛亮、李娟、陈楸帆、蔡崇达、笛安、杨庆祥、陈培浩等成为花城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评论家。
花城文学院致力于聚拢全国文学名家资源,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院模式,拓宽文学产业道路,推动文学“破圈”,打造文学产业版权交易与孵化平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创新动力。
思考“活着”的梁晓声
“阅读史如果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史,那这个人一定是幸运的,而且他想不优秀都不可能。”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