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规划》提出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
■背景
第十一个重大产业振兴规划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26日正式公布。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务院继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公布的第十一个重大产业振兴规划。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何以在当前形势下高姿态出台?这一规划透出了哪些新信号?政策层面的利好怎样才能变成“真金白银”?“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规划起草者、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等权威人士。
■数据
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有重要意义
历史证明,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时甚至出现“反经济周期”运行。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造就了好莱坞和迪斯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就了风靡一时的“韩流”。据统计,2009年前5个月,我国文化产业逆势飘红,平均增幅达17%,图书销售增长20%,电影票房同比增长40%。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表示,文化产业逆势增长,对保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金融危机有可能促成人才与资本等要素向文化产业转移,未来若干年内将是全球文化要素市场与资源快速流动、重新配置的关键时期。
■分析
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规划》提出要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目前,在文化部门主管的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基本实现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除少数领域外,对外资也已基本开放。新闻出版领域一方面为非公有文化机构从事印刷、发行、网络出版等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文化机构以内容提供、项目投资、联合出口等方式与国有出版企业深度合作,有序参与市场图书出版活动。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实体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也是《规划》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提出要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调查研究,着手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工作,准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家文化企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对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实体。新闻出版领域将重点推进出版发行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航空母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广电领域积极推动省内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并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网络公司跨省重组扩张,在全国形成若干大型有线网络骨干企业。文化系统将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漫企业集团;将推动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推动组建有强大竞争力的演艺集团;将推动演艺资源的跨地区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规划》提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基金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落实税收政策方面,《规划》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加大金融支持方面,《规划》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其他再融资方式做大做强,并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观点
文化首次上升为“战略性产业”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出台绝非偶然。权威人士认为,虽然近1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起步晚,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具有的战略地位至今并不清晰。“这个规划是文化产业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国家层面已将文化产业上升为一种战略性产业来看待,”高书生说,“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一个宏观的产业规划,就好比法律中的‘母法’。”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如果以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为标志,我国文化产业到去年时已经完成了10年的发展。随着金融危机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事实上,文化产业发展当前面临多个机遇: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国家大力支持3G开发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给创意设计、广告营销业带来的机遇,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打破地区部门封锁与行业垄断
文化资源配置“行政化”顽疾已困扰文化产业多年。在出版界,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分属于国家有关部委、各地方部门、高校等。文艺院团则是从中央到省、市、县,每一级都有设置。同时,不同领域、系统、行业间多为单一经营,基本上不会“越界”。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等人认为,此次规划已给出非常明确的引导信号,要打破地区与部门封锁、行业垄断,通过并购重组将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如何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规划中提到的发展“文艺演出院线”让张宇印象深刻。他认为,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流通捆绑,形成真正的产业链,可以帮助解决全国剧场半数闲置的现状,也为全国2000多个院团找到了“用武之地”。“打破文化贸易壁垒,畅通文化传播渠道,是规划的内容之一,”高书生说,“比如广电和电信各有优势,可以互相补充。国内多数地方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规模受限,成本就上升,费用也会提高,如果全国有一张互联互通的网,价格就可以降下来。”权威人士认为,几乎每一个“关键词”都蕴藏着让人兴奋的信号:“新兴文化业态”,意味着国家将充分重视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在内的全新文化业态;“降低准入门槛”,意味着将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国有、民营、外资并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基地”,意味着中小文化企业将可以通过基地的孵化效应,改变融资难、产业化难等困扰……
让“政策利好”成为“真金白银”
如何把“政策利好”化作文化产业的振兴,真正拉动经济增长,权威人士认为尚有不少路要走。
权威人士认为,在实现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警惕“走歪路”的现象。近两年,有的地方从地市到县都纷纷提出要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招牌与名头都很大。权威人士提醒,如果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一味追求地方政绩,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可能遇到更大的“壁垒”。高书生认为,应该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实行差异化发展。“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切忌搞成‘合作社’,只在形式上把各单位捆绑在一起形成‘合作社’,不会达到实质性整合的目的,”有关人士说,“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市场来支撑,不能强行用行政手段‘拉郎配’。”
文化部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大多数农村地区,首要问题是解决广大农民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利,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仍在其次。她认为,面对不平衡的发展现状,要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远远滞后于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GDP的2.6%,而美国早在2004年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就已经达到6%。
权威人士坦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虽然出台了,可真正迎来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万里长征还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