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中国戏曲艺术的当代命运(第314期)
主 讲 人:邹元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单位:中山市中山图书馆
协办单位:中山商报
时 间: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晚8点
地 点:中山市中山图书馆三楼综艺厅
主讲人介绍:
邹元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文艺理论研究》、《戏剧》、《戏剧艺术》、《学术月刊》、《周易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日本《演剧研究》、韩国《东洋文化研究》、《退溪学论丛》及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通讯》、《哲学与文化》、《中国文化月刊》、《戏剧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了《汤显祖的情与梦》、《汤显祖新论》、《戏剧“怎是”讲演录》、《行走在审美与艺术之途》、《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论意象与非对象化》、《梅兰芳表演美学研究》等专著。先后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优秀文艺论文一等奖、全国“田汉戏剧奖”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论文一等奖等。曾应邀到德国特里尔(Trier)大学、波恩(Bonn)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学、戏剧美学。
讲座提要:
任何文学艺术的发生都会带有它的难以抹杀的浓郁的地域性特征。也正是特定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韵味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原生性,而不同的文化韵味的独特性、原生性就构成了整体文化样态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正是整体文化样态的多样性、丰富性成为文化发展健康生态的标志。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正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遗产的高度集中”的表演艺术,它以其韵味儿独具的方言念白和纯粹质朴的民间声腔,以及极其丰富、俚趣的调笑、绝艺而凸显出惊采绝艳的地域风情。“地域风情”正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所强调的“文化空间”,即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场所”而呈现出来的,而这种强调“活的文化”、活的整体的呈现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核心。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中国地方戏曲的地域性特征已经或正在逐步丧失。
专家荐书: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戏曲美学》,陈多著,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年版
3、《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邹元江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公益讲座,免费参加,请提前10分钟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