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伦理禁忌与哈姆雷特的两难选择》(第394期)
主 讲 人: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单位:中山市中山图书馆
协办单位:中山商报
中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时 间:2013年12月7日星期六晚8点
地 点:中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二楼多功能演艺厅(东区竹苑文竹街3号即竹苑壹加壹商场侧直入100米)
主讲人介绍:
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主持人,《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中美合办杂志《世界文学研究论坛》合作主编,同时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外国文学学科评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国际学术组织“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批评、英美小说、英语诗歌、比较文学等。先后独自承担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是我国有关英语诗歌韵律研究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于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讲座提要:
《哈姆雷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之一,被誉为莎翁的巅峰之作。作品取材于一个丹麦王子阿姆莱斯的故事,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聂珍钊教授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剖析了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作品。以往的研究大多把导致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其性格悲剧或恋母情结,聂珍钊教授认为,伦理禁忌所导致的伦理两难选择才是阻碍哈姆雷特复仇和导致他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伦理关系改变的前提下,哈姆雷特在复仇的道路上形成了三个伦理结:即弑父(patricide)、弑君(regicide)和弑母(matricide),其悲剧主要在于他发誓为父复仇而又不能复仇给他造成的伦理痛苦。在悲剧的最后,三个伦理结都被解开,哈姆雷特也最终守住了道德底线,没有犯下伦理罪行。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却是一个完美的道德形象。
推荐阅读
1、《20世纪的西方文学》,聂珍钊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文学伦理学批评》,夏珍钊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公益讲座,免费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