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八大文化工程”当中,“三名”文化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凝聚一批名家、创作一批名作、培育一批名牌,可以大大提高我市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增强我市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大大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进程。 名家就是文化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竞争力,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而在各种文化因素当中,文化名家、文化名作、文化名牌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文化名家是指在文化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形成了独特风格,具有较高影响力,取得较大突破的文化创作者。文化名人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一个领域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体现。文化名人往往是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集大成者”,他们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潮流,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是无价的瑰宝。 中山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诞生了众多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名家。他们的巨大成就,人格魅力,光耀人间。思想界有孙中山、郑观应、杨鲍安、刘思复、李凡夫等名家,教育界有程君海、唐国安、钟荣光、郑锦懿、陈君葆等名家,科技界有黄宽、黄胜、何大章、林亮东、程观尧、欧阳可亮、郑守仪、林可凤、黄以静、张福林等名家,文化艺术界有阮玲玉、方成、阮章竞、蔡尚雄、吴森辉等名家,体育界有陈公哲、容国团、郑敏之、关颖姗、冯强标、陈连娇、卢裕富、郑家豪等…… 中山的文化名家,作为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反映了中山文化的底蕴,是极好的城市名片。充分挖掘当代科技、教育、文艺、社科、体育等各领域的名家资源,形成一个人尽其才、群贤毕至的中山文化名人方阵,同时深入挖掘、利用好文化名家资源,通过举办文化名家专场演出和展示,出版文化名人宣传专辑等途径,进一步扩大中山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这对提高中山的文化竞争力和号召力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山城市的精神财富将实现增值,中山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更加凸显,中山城市的魅力将进一步增强。 名作需要“土壤” 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中山以浓厚的文化氛围著称,以文化名家、名作、名企、名牌著称,以懂生活、善学习、爱艺术的市民著称”。 名作是能够在社会上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能够使作者确立自己的名气和社会地位的作品。它是文化创作的颠峰之作,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能够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遗产而流传后世。凡是能留传后世的经典作品,其精神意蕴、思想内涵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文化的要求,总是站在当时的时代前列和思想高度上反映社会,表达人民大众的愿望,表达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伟大的作品,就越能凝聚人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就越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名”文化工程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文化精品战略”,以中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开发地方特色题材和现实题材,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等领域鼓励创作一批能体现文化名城水准的精品佳作。 名作的出现,需要适宜的土壤,需要长期的创作过程。长期以来,我市在培养名家、打造精品名作方面,付出了长期的耕耘和努力,也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要想使名作不断涌现,就要调节好文化创作的大气候,育肥文化创作的土壤,通过精耕细作,为精品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组织实施“三名”文化的过程中,我市将建立中山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协调全市的文艺创作和培养文学艺术新人工作,将其打造成为全市文化艺术孵化基地。同时,还将结合国家和省的“五个一工程”及宣传文化精品工程,提高文学、戏剧、小品、舞蹈、书法、电视剧和社科等创作水平,加大美术、电视专题音乐、摄影文艺精品的策划、宣传、推广工作力度。通过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精品的创作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培育能够催生名作的土壤。 大力实施文化名牌战略 文化名牌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拥有文化名牌是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真正走向开放、步入国际经济舞台并占据重要位置的保证。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施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把孙中山故居、市博览中心和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打造成著名的城市物标。要在继承和保留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前提下,对传统民俗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进行开发利用,大力促进菊花艺术、咸水歌、醉龙、鹤舞、飘色、红木雕刻等民间艺术的产业利用,重点扶持有条件的镇区创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实际上,这还仅仅是中山文化“名牌战略”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名牌还将更加紧密地与中山的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大大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增强中山文化对经济的驱动力。比如,研制和开发具有鲜明中山特色且兼备时尚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时装、食品、工艺品等产品,传承、推广和弘扬中山民间民俗文化传统品牌,承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高端人才是“三名”文化之基础 文化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名城建设要取得大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涌现。近年来,我市在培育名人、推动创作名作、培育文化名牌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文化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应有的品牌效应、文化影响力还有很大开发空间。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加以解决。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一方面要通过培育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业务、成绩突出、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学艺术家、编辑记者、主持人、社科理论家、出版专家、文化经营管理专家等文化名人;同时,还要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吸引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落户中山。通过培育和引进两大渠道,逐步增强文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人才市场”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以艺术、学术、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以及通过项目合作、买断知识产权、聘请顾问、邀请讲学、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智力,争取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参与我市文化建设。 来源于: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