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灾难面前的文化自觉——市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行动纪实

时间:2008-06-10

5月12日晚,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诗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连夜创作出诗歌《真爱在人间—— —写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同胞们》; 5月14日,全市文艺创作座谈会现场成了文艺工作者为灾区人民捐款的现场; 5月23日晚,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等16个单位联合主办“山川相连”中山市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文艺家第一时间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让现场爱心涌动,短短3个小时募捐善款达1500多万元; 自“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各报纸、网站,中山广播电视台等马上推出“关注汶川地震”的特别报道,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抗震救灾进展,并派出记者深入灾区采访。 …… 一组组事实,在真实记录全市上下齐心抗震救灾的同时,更表现出了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在灾难来临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文化担当。自“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市宣传文化系统迅速行动起来,以一篇篇准确动人的新闻报道、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诗文、一曲曲充满激情的演唱、一幅幅饱蘸爱心的书画高扬生命价值和人性之美,鼓舞人们在灾难中奋起。 媒体 最大限度调动和凝聚起爱的力量 《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我市首笔百万元救灾款发往灾区》……灾难来临,在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市内各大媒体从本职工作做起,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地报道抗震救灾实况。 迅速反应凝聚爱的力量 受条件限制,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地市级媒体很难马上赶到现场,中山文化人、媒体人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本地抗震救灾之上,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凝聚起一方爱的力量,支援灾区。市内各大媒体纷纷推出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将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送给本地市民。同时,各媒体唱响爱心接力,大力报道本地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78岁老伯欲卖房赈灾》、《尽快卖掉房子为灾区捐款》、《68万卖房款悉数捐灾区》—— —记者连续跟进,一段“爱的奉献”广为传颂;《18名灾区伤员今晨运抵我市救治》、《18名灾区伤员经会诊病情稳定》,《精心救治灾区伤员》—— —记者全程“零距离”跟踪报道四川伤员在中山的救治情况……市内媒体以丰富的报道方式,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灾区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起了全社会抗震救灾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小学生捐出了获奖奖金、90高龄老人捐出毕生的积蓄、91岁老人捐出生日礼金……正是在市内各大媒体的引导下,全市爱心行动一浪高过一浪。《假借抗震救灾网上行骗》……在讴歌人间大爱、生命之坚强的同时,市内媒体更是自觉站出来批评抗震救灾中的不和谐音,最大限度地颂扬人性之美,让滚滚爱流涌向灾区。 自觉表率勇担公民角色 与此同时,媒体又自觉做好表率,主动承担起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角色。 5月14日,推出抗震救灾特别报道;15日,组织员工为灾区捐款;20日,联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志愿者上街义卖当天报纸;21日,联合市美协、市书协、中山书画院开展“丹青情浓心系巴蜀”义卖活动;23日在全市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上捐款50万元;随后,中山日报、中山商报分别派出记者奔赴灾区采访……危难关头,守望相助,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山市民、企业携手,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募捐活动,仅捐赠抗震救灾公益广告收益活动即捐出了33.65万元。 “地震发生5分钟后,关于抗震救灾的采访迅速展开;三天之内,完成了一场大型抗震救灾义演晚会的策划……”地震发生后,中山广播电视台迅速反应,全方位、立体式报道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并通过电话连线地震重灾区的群众,第一时间对灾情进行深入的报道,呼吁中山市民发扬博爱精神,为灾区群众献爱心。广播新闻部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多角度向中山市民报道灾区的情况。电视新闻及时转发中央媒体的消息,记者们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源,进行连线采访,并派出多名记者深入灾区。 抗震救灾中,我市新闻媒体发挥了特殊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巨大的信息传播力量和舆论动员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起了全社会抗震救灾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弘扬和打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舍己为人”,“自强不息”,大爱、大义、大勇,博爱、包容的新中山人精神,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并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文艺工作者 用质朴语言高扬人间真情 “大爱无疆!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作品!”自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面对这一场令人震惊的大灾难,秉承了孙中山先生博爱精神的中山人民快速反应,在全市掀起了一场赈灾大行动,中山的文艺工作者迅速拿起手中的笔,创作出一批批诗歌、散文,为抗震救灾在第一线的军民鼓舞士气。 用文字为一线军民鼓劲 “天有阳光雷电,地有峡谷平原。亲爱的朋友啊,当困苦降临你的面前,请不要彷徨,请不要抱怨;希望在身边啊,信念在身边,真爱在人间……”地震发生后的当晚,丘树宏连夜赶写的诗歌《真爱在人间》,用温暖、充满亲情和真爱关怀的语言,劝慰灾区的人民坚强面对困苦、厄运和灾难。 愤怒出诗人,悲伤也出诗人。危难时刻,全民心痛,情感难以自抑。用文字表达心声,短小精悍、节奏明朗、直抒胸臆的诗歌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全市文艺界全情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创作中,其中诗人表现得尤为耀眼。抗震救灾中,丘树宏、郑集思、吴从垠、刘春潮、黄刚等市内一大批诗人迅速拿起了手中的笔,创作出一首首优秀、真情流淌的抗震救灾诗篇。 汶川,别哭/愿狂风能止住/愿大雨能停歇/愿乌云早日散去/愿死难的同胞安息/汶川,别哭/让我们挽起手/给生还的幸存者祈祷/向救灾的官兵致敬/为重生的明天祝福……吴从垠的《汶川,别哭》字字句句饱含对灾区的牵挂和深情。 诗人刘春潮对四川有着很深的感情。“一曲悬崖边缘的哀歌,缠绕沙棘的野藤,爬满记忆的额头”。刘春朝这首《桑吉卓玛》的写作地点正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看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满目疮痍,人民挣扎在生死边缘,哀痛与震撼充斥着他的心胸。“一片五月的乌云遮住阳光,屏蔽了远方亲人的呼喊……”13日凌晨2时40分,刘春潮即创作出90多行的长诗—— —《地震波连着的爱》。 赴灾区在救援中创作 5月22日至29日,参加“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的诗人马丁林、龙威和其他成员一道,白天参加灾区的救助,进行采访,晚上趴在床上、地上用泪水创作出一首首发自心灵的诗篇。 据不完全统计,自地震发生以来,全市数十位诗人以灾难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素材,创作诗作已达上百篇,其中的代表作有《汶川,我听到你的哭泣》、《汶川,我们牵挂您》、《中国,踏过废墟》、《废墟上,挺立着两位老人》、《拥你入怀,但你的呼吸要让我听见》、《默哀三分钟,我祈祷的……》、《孩子不怕》、《牵挂汶川》……中山日报、《中山诗人》等一版再版把这些抗震救灾诗篇以最快的速度刊发。 同时,其他文艺工作者丝毫没有懈怠。市作协、舞协、书协、美协、收藏协会等多个文艺界协会纷纷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来。 这一批批饱含深情的文艺作品、一项项义举,充分寄托出了全市文艺创作者对灾区人民和抗震救灾的无限关注,也体现出了他们的自觉的文化担当。市作协主席吴从垠说,国难当头,文人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各种爱心捐款中去,更要拿起手中的笔去讴歌灾难中的生命之坚强和灾难中处处显露出来的人间大爱。市诗歌学会会长李容焕说,这些所体现的都是中山这座城市特定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自觉。 宣传文化部门 组织统筹搭好平台 正是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联等单位的组织下,全市文艺工作者积极拿起手中的笔,创作出一篇篇作品,热情讴歌在地震灾难中涌现出来的真善美。 早在5月14日,市委宣传部就组织召开全市文艺创作座谈会,丘树宏向全市文艺家发出号召:文艺家首先要有善良之心,博爱的精神。作为博爱之城,中山的文艺工作者更不能落后。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振奋精神,把中山文艺家的关爱传递出去。5月18日,丘树宏做出一个果断的策划:组织诗人到地震灾区的最前沿去。他与中国诗歌万里行总策划人祁人进行沟通,决定由市委宣传部与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主办中国诗歌万里行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深入灾区采访。此策划5月22日成行。5月23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等16家单位联合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主办“山川相连”中山市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晚会汇聚爱心,短短3个小时内,募到善款1513.26万元。 同时,一批批优秀的抗震救灾作品第一时间被搬上舞台,成为了动员全市人民凝聚力量、奉献爱心支援灾区的强大精神动力。“孩子啊,我的娃,你还有梦吗?……”5月23日晚全市大型赈灾募捐晚会上,当歌声响起,台下却是一片沉默,不少观众拿出手帕,抹去泪水。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专门创作的《孩子呀,你还有梦吗?》。地震深深触动了郑集思的心,他连续创作了《废墟上飘着一支歌》、《凤凰于飞》、《孩子呀,你还有梦吗?》三首歌词。在《废墟上飘着一支歌》中,他如此写着:“废墟上飘着一支歌,沙哑的声音唱亮心灵角落。唱那图画里的新大楼,唱那飞翔着的小白鸽……” 晚会虽然只有短短3个小时,但晚会的背后却是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及民政系统众多部门单位数天的紧张筹备:在筹备晚会的13日下午,市网吧协会正在召开工作例会,这时会长王岐江的电话响了,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打来电话,要求协会立即准备晚会服装300套,后来又增加到800套。协会会议马上终止,全体员投入到晚会准备工作中。同时,协会会员积极捐款,短时间内就募集到20多万元。 也许这只是全市文化系统积极开展抗震救灾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例,还有比这更紧张、更动人的事迹,但不管怎样,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灾难来临时,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上下一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