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从绵阳到北川,记者亲身探访抗震救灾大战场—— 感受与地震灾害不屈的抗争

时间:2008-05-30

九洲体育馆:用温情冲淡悲情 5月27日上午,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入口处,一张巨大的展板格外醒目,贴满了“5·12大地震九洲体育馆救助站救助灾民名单”。 体育馆周围这样的展板还有很多,展板、灯柱上张贴着无数张寻亲启事。这个规模庞大的救助站,安置了约2万名地震灾区群众,除了安县、平武等地外,大部分来自北川。 在这里,只要一提起北川,人们就忍不住悲伤的眼泪。“家没有了……”,“北川毁了……”。 失去家园的灾区群众,在这里受到了细心的照料,绵阳市的工作人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与灾区群众相依相伴,其工作的细心和浓浓的人情味令人感动,使他们的精神受到爱的抚慰。 随处可见的千纸鹤,表达着各界人们的关爱,浓浓的温情如火燃烧。安置好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这里同样是抗震救灾的前线。 黄土镇:帐篷小学即将开学 安县,位于绵阳和北川之间。绵阳到安县,公路上随处可见的横幅表达着全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 “一脉相连,真情温暖灾民心!”,“千山隔,爱相随,真情化伤痛,亲人志愿者灾区人民感谢您!”,“血脉相连华夏人,真情携手战灾难……”。 下午3点,安县黄土镇安置点。一面国旗在一座小丘上高高飘扬,宽阔的河滩地上,一排排蓝色的帐篷布成连营,灾民们排成长龙正在领取救灾物资:电池、铁锅、收音机、小桌子、方便面,等等。 一座绿色的大帐篷,挂着“中国扶贫图书室”和“好好学习也是重建家园”的条幅,孩子们正在帐篷里翻阅图书。 10岁男孩黄廷栋坐在帐篷外的阳光下,脸上汗津津的,正捧着一本语文课本看得入迷。他原来是任家坪希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住北川县桥山镇北果村,大地震后,他和全村幸存的200多名乡亲被救援人员转移到这里。 一个帐篷里,来自广东省劳教局的19名志愿者,建起了抗震救灾心理辅导室。队长王慧敏,一个笑如阳光的大女孩,刚刚把5岁的小女孩刘祉涵逗乐。这个5岁的女孩,大地震时从幼儿园逃出,从两堵向她倒下的墙之间跑出来,奇迹般逃生。 安置点一端,由各地志愿者组建起来的“快乐帐篷学校”正在招生,南充志愿者陈龙富的登记表上,已经登记了200多名中、小学生。大家都说:“这两天就要开课了,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让孩子们快乐起来。” 大地震后,与北川相邻的安县敞开胸怀,成了安置北川灾区群众的大本营,政府在这里建设起一个个临时安置点,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涌来,为成千上万的北川群众搭起了栖身的家。 北川县:防疫仍在继续 北川县后庄村村口,高三学生唐世军刚刚从几公里外的帐篷学校放学回来。村里的房子全部倒塌,伤亡惨重,他的父母至今仍没有找到,只剩下了他和8岁的弟弟。“爸妈没了,我管弟弟。”这个坚强的男孩,努力忍住了眼泪,向那片成为废墟的村子走去。 从安县到北川,大地震的伤痕越来越深。山坡上,一道道山体滑坡触目惊心;山脚下,山谷里,一个个村庄只剩下废墟。 到擂鼓镇,原来平坦的公路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大桥上被山体滑坡砸出一个个硕大的洞,一块巨大的石头落在擂鼓镇入口,占去了半边路面。而一座座通往村庄里的桥则整体垮塌,落到水中。 从村庄到小镇,到处都是一片废墟,大部分灾民都已经被安置在临时安置点。偶尔还有一两户余生的村民,在废墟边搭起帐篷,生起了炉子,固守着自己破碎的家。 越接近北川县城,抢险救灾的部队营地越密集。离北川县城几百米处,任家坪收费站附近的一处山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军营。此刻,这里依然是抗震救灾的前线阵地:地面上救灾车辆奔走呼啸,空中直升机在云雾中不住盘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战争正如火如荼。 “北川已经是一座空城。”在北川县城入口值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北川县城的废墟已经找不到生命迹象了,救援人员和物资正在陆续撤离,里面正在加强防疫。 向大山深处远望,只见山坡上的巨大滑坡,北川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偶尔可以看见从里面走出来的防疫人员和公安人员,全部身穿防化服。 来源于:中山日报 记者张雷黎旭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