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地震中,无数新闻工作者随着各路救援队伍奔赴现场,记录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帧帧撼动人心的影像、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救灾壮举,这其中,就有中山记者的身影。6月20日晚,刘峥、黎旭升、陈志坚、张鹏、吴飞雄五名曾亲赴汶川采访的中山记者做客香山讲坛,现场对话市民,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五位记者的汶川之行,是一段交织着艰难、痛苦、感动、温暖的行程,他们用心灵去感受了废墟也无法掩埋的爱和伤痛,用镜头记录下珍贵画面,用文字传递信心和力量,并用行动将中山人的博爱之情传递给了灾区人民。他们此行的难忘瞬间,给现场听众最深的触动就是: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伤痛:一座百余名孩子的灵堂 进入灾区后,中山日报摄影记者黎旭升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忍受的痛楚之中,而这种痛楚在他来到绵竹市复兴小学采访时达到了顶峰。复兴小学一共有127名学生在灾难中身亡,百余名家长捧着孩子们的遗像来到此处,设立起一座遇难孩子的灵堂。 在黎旭升的镜头下,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正在掩面失声痛哭。黎旭升说,目睹了这一幕,他的心中也感同身受着那种失去至亲的切肤之痛。 ■感动:灾民送来红樱桃 中山商报的三位记者陈志坚、张鹏、吴飞雄说,他们在汶川羌族萝卜寨吃到了最美味的红樱桃。那是当地的羌族人民为了感谢他们不远千里远赴灾区采访,以最淳朴的方式表示的谢意。 陈志坚说,最让他感动的是,灾区有爱,灾区人民不流泪。灾民们面对天灾并无抱怨,而只是真诚地感谢着前来关心和帮助他们的人,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坚强。 ■温暖:一条红领巾 中山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峥此行收获的最珍贵的礼物则是一条红领巾,那是他在苍溪县黄土铺盐井村小学采访时,一个小学生亲手为他系上的。 “降临在孩子们身上的苦难最让人难受,而孩子们表现出的勇气和信心也最令人欣慰。”刘峥说,很多时候,大人是在孩子身上汲取力量的,他采访中问一个小女孩:“今年的‘六一’节有什么不同?”小女孩说:“今年有抢答题。”他接着问:“还有什么不同吗?”小女孩笑着说:“还有一种新编的舞。”孩子天真无邪的回答让刘峥感受到了温暖和希冀。 ■爱心:一所传递中山人博爱之心的学校 陈志坚一行三人赴灾区还有个重要的目的,即帮助石岐中心小学寻找一所合适的学校进行对口援助,他们承担着传递中山人博爱之心的使命。 “在巴蜀之地留下中山师生的爱心记忆,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晚出席香山讲坛的石岐中心小学副校长卢超文说,如果希望小学重建好,学校还可以派教师队伍前去支教或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地学生还能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这对两地学子快乐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涅槃:制作一本体现着人文关怀的画册 从灾区返回后,黎旭升彻夜加班精心制作了一本名为《汶川涅般木》的画册。 “画册出版后,销售的所有收入都将捐赠给灾区,我希望灾区人民能够像传说中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重新过上新生活。”黎旭升表达了他对灾区重建的希望和信心,而他在此次灾难中,也本着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和良心,完成了一次人性的“涅槃”。 摘自: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