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山市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 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 9个城市之一 。拿到 “全国文明城市” 这块代表城市最高综合性荣誉的“金字招牌”以后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不等于我市的城市文明建设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只属于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荣誉既是鼓舞,更是鞭策,对我们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要求更高。我们一直秉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工作宗旨,并以此为契机,坚持“在科学发展中建设文明、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文明、在社会和谐中发展文明、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中展现文明”的思路,巩固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夯实城市文明基础,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 近三年来,中山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突出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进一步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坚持 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积极推进“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 中山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呈现出了新的亮点,“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㈠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年来, 中山 市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坚定实施经济强市战略, 以占全省 l%的土地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去年 全市实现 GDP 1215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第五位; 工业总产值达到 3500多亿元, 比 2004年增长近80%;中山常住人口人均GDP达5000多美元,户籍人口人均GDP接近一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逾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已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经济条件。 ㈡ 文化名城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生动。中山积极传承 伟人故里 优秀历史文化,弘扬中山现代人文精神,以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并适时 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市委一号文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并出台了《 关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和《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等系列配套文件。提出将在未来三年投 入 100亿元,实施 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产业文化工程、民俗文化工程、公共文化工程、博爱文化工程、“三名”文化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八大文化工程”,力争明年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到“十一五”期末,把中山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同时, 利用慈善万人行、中山城市论坛、中山大讲堂、香山讲坛、中山读书月、社区文化艺术节、中山合唱节等文化品牌, 引导群众积极读书、学习向善。 总结推广 10个“新农村文化室建设先行点”的经验,启动了 “农家书屋”工程。全市 24个镇区的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标准,2005年中山成为继深圳、佛山之后的广东声第三个“教育强市”,去年底,中山24个镇区全部都建成了广东省的“教育强镇”。 去年中山 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项大奖,创历届之最。 群众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 创立首个“中国合唱协会合唱基地”。 民俗特色文化得到挖掘弘扬,中山咸水歌、 小揽菊花会、长洲醉龙等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山还投入巨资进行硬件建设,建成了市文化艺术中心、群众艺术馆、中山博览中心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 ㈢ 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2005年以来,我市将提升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之一。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统筹城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深入开展 道德实践 活动,积极进行现代公民教育,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推进, 市民现代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以市委文件印发 《关于进一步 加强全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确定“平安·活力·和谐”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主题,力争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市农村基本 建 成 平安农村、活力农村、和谐农村,构建 起农村公共道德新体系。在全省首个 制定了“中山市公共场所公民 行为文明综合指数测评体系”,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并定期进行测评和公布。 以活动为载体 规范公民文明行为,开展社会诚信建设, 培育引导公民的文明旅游习惯养成。 编印《中山现代公民教育读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向群众免费发放。 广东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去年七月在中山召开 , 我市首创的“空中家长学校”等教育措施受到广泛关注。 中山“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合力联动教化育人”的新路子新途径, 张德江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 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㈣ 政务环境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 去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大科学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山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上大步迈进。 近年来 中山努力 建设 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府机关 , 着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打造“阳光政府” 。 中山一直注重民生建设,把“惠民生”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最高目标,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看的见、摸得着的改革开放成果,如中山今年将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 57%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 去年安装 3000多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建成完善高效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和快速反应系统 ,全面建设“平安家园”,我市也荣获了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称号。日前,国家公安部、建设部公布的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结果,中山再次被评定为“一等管理水平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六连冠”的地级市和省内唯一的“六连冠”城市,与南京、常熟一起成为全国保持此殊荣的三个城市。 中山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文明发展之路,强化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注重 GDP,更强调绿色GDP,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998年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后,2004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正全力以赴创建全省第一个“全国生态市”。 今年投入 23亿元,在每个镇都建起一座污水处理厂,保证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的要求。 中山市大力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目前全市累计已有 7个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之冠。 中山还率先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十大民生工程,以及连续走了 21年的慈善万人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都让城市充满博爱、充满温情、充满安全感、充满幸福感。去年中山获得了 “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 和“中国和谐之城”的荣誉,侧面反映了中山民生殷实、社会和谐、城市文明。 ㈤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 中山 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基础上, 对照新修订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面查找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完善,以更高的创建水平,确保我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近年来坚持开展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教育年活动”,统领全市文明创建活动,如 2006年是中山市现代公民教育年, 以“与文明同行”为主题; 2007年 是中山市 公民文明行为规范年,以“同享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 ; 2008年是中山市公民行为文明提升年,全年以“迎奥运 · 讲文明 ·促 和谐 ” 为主题 等。去年底,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年度 表彰大会,总结了近两年的 精神 文明建设工作,表彰了 一批 市级 文 明镇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和文明户标兵。 《中山文明网》自 2004年创办以来,由市文明办亲自管理和维护,一个页面清新、主题鲜明、栏目全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全面反映中山文明建设的网站,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年点击量超过300多万人次,成为展示中山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综观我市三年来的文明创建工作, 中山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有序,城市文明和谐,基本建成了全省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目前,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按照汪洋书记在中山调研时所提出的要求,致力于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一座文明和谐幸福之城将矗立于南海之滨。 来源:中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