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南区900年小村古色诱人--福涌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走上古今融合之路

时间:2008-07-04

烈日炎炎,蝉鸣树静。26日,记者和南区办事处一行人来到福涌村,欲一睹樟树林的风采。驱车至此,远远地望见村边一个圆形的碉楼,“这种形状的碉楼在广东很少见。”南区城管办副主任马剑锋转述专家的评价,在2006年中山考察优秀近现代建筑时,他们曾流连于此。 进入一座再普通不过的牌坊,道路狭促得很。车停下,七八株樟树亭亭如车盖,顿时让人豁然开朗,阳光斑驳地洒落在小路上,顿时柔和了不少。“这就是樟树林,村里的风水林。” 马剑锋领着我们往林子里钻。樟树高挑粗壮,挺拔如战士;荔枝树确身段扭曲,颇有些像动画片里成精的老树。村里干部冯主任说,当年,他也有份参加种树呢。1968年,一群学生在一片荒山上种下一片樟树,不想,半个世纪后,成了一片中山难得一觅的林子。 不过,和树荫下的富涌村相比,这些老树还只是小字辈。这座不起眼的村子有900年的历史,铁城的“总设计师”梁溪甫便是福涌人,他的四个儿子分别负责东南西北四个城门的施工,有八百多年历史,为纪念他们而建的“功建铁城亮公祠”如今仍在,留于世人凭吊。 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左右的房屋仍然是传统的岭南建筑,冯主任说,这些都是村民的祖屋,有些虽已人去楼空,或是租于外人,但是,后代们仍然将之保留,不少都已有百年历史了。 村民该都去做工了,静悄悄的。好不容易看见一户敞开房门的人家,记者探头张望,却发现,在那20平方米不到的客厅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屋内的温度似乎也比外头清凉许多。离开时,又经过此。一位阿婆正在家里洗衣服。 “这口井什么时候打的?” “不知道啊,我出生时,就有了”。看光景,这位阿婆少说也有60岁了。 “这座房子多少年了?” “一百多年了吧。” “井水能喝么?” “不喝了,只用来洗衣服。” “几好啊!”见惯都市生活的记者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感慨。 “好咩啊!老房子了。要不,你来住住。”阿婆丝毫不领记者的情,在我们身后嘟嘟囔囔着,引来一阵笑声。 一路陪同的冯主任告诉记者,村里大约有1200名村民,有外出打工的,也有在家务农的,生活并不富裕。有钱的村民都搬出去了,村里大多住的是外来人员。 借着我们这次到访的机会,冯主任向南区规划办的刘工询问村里规划的事情。作为南区新农村规划的试点之一,区政府正在帮助富涌村做村庄规划,“既保护村里的历史文化,又让村民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致富的愿望”。 来源于: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