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陈老板拿着工具,在水关街的老屋前修电表。青砖墙、吊扇门、大趟栊、满洲窗都保存完好。“只是进行轻微的修茸,怕破坏原来的风貌。”这是陈老板太公留下的房子,虽已不在这住,他却珍爱有加,花几万元进行修葺。
为配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市规划部门展开了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研。上周起,规划设计人员走进全市主要老建筑集中的街道,翻阅这些用砖瓦记录的中山历史文化。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孙文中路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南朗镇、黄圃镇、大涌镇、三乡镇、南区、火炬开发区的老建筑,将按其建筑特色、年代、历史价值进行五个等级评定。A级为文物、保护建筑;B级为历史建筑;C级为历史风貌建筑;D1级为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筑;D2级为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
如陈老板的祖屋,虽然之前并没有政府记录,但由于保存了原来的风貌,且历史久远,应属于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都有自身年代的特定的符号。”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何少扬指着一些护栏上的简单水泥格子图案告诉记者,这就是五六十年代的特征。据悉,调研人员将用地图、相片、文字将这些记录下来,计划8月7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