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合唱指挥家苗向阳做客市文化艺术中心

时间:2008-08-12

合唱艺术从产生至今,绵延不断、历久不衰。它是人类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不断散发其独特的“人”的魅力。合唱是西方的“舶来品”吗?中国的合唱发展真的比西方晚吗?什么是合唱的最高境界?7月19日,广州中华文化学院教授、著名合唱指挥家苗向阳做客文化艺术中心“艺术之门”,一起带领中山市民走进合唱—— —这一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感受合唱艺术的和谐之美。 无论是公元前600年的酒神颂歌说,还是斯巴达战歌说,业界关于合唱起源于西欧的说法流传久矣。苗向阳向观众介绍说,合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从古希腊悲剧里相对正规的合唱形式,到公元一世纪唱诗班的无伴奏合唱;从罗马教皇创造的合唱学校到十三世纪英国人发明了轮唱,合唱不断发展完善。直至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古希腊悲剧再次受到重视,合唱也因此上升到新的地位。威尼斯民间的合唱已经十分发达,并出现了多声部合唱,高堂上的歌剧、神剧的丰富,也让合唱得到了繁荣。1650年,甚至一度出现了48个声部的合唱。十七世纪,英国出现了合唱俱乐部,德国有了牧歌学会,而俄国也出现了合唱协会,合唱的形式和组织得到了延伸。 “尽管许多专家们对合唱起源于欧洲的说法深信不疑,但我却觉得中国的合唱艺术并非仅有一百年,而是早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那时的女声合唱婉转动听,在汉武帝时更设立由895人组成的专职演唱队伍。唐朝时,在广西壮族的‘歌墟’上,姑娘小伙们通宵达旦地唱着山歌,而且是浑然天成的多声部。近代,由萧友梅在女子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女声合唱队。抗战期间,合唱更成为团结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器。《黄河大合唱》成为传世的精品。”对于合唱在中国的发展,苗向阳给出了新的认识。 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带动着艺术的不断提升,什么才是好的合唱?苗向阳认为音准好、节奏稳是最基本的要求,技术层面上呼吸正确、咬字吐词准确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基于这二者之上的艺术层面的和谐,则是最高境界。“和谐从不和谐而来,把主旋律、附旋、不同音色的声音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性,讲求的就是和而不同。”他解释说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合唱像是一个人在唱,但有“群感”,就像雨后的七彩虹,七种颜色彼此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但各有各的色彩,混在一起形成美丽的整体。另一个和谐则是人心与声的和谐,感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当我们听到与5·12相关的歌声、朗诵,都泪流满面,因为我们自己被震撼了。” 摘自:中山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