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科学发展 中山走在全国前列

时间:2008-10-28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今年到中山市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中山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为我市新时期的建设勾勒了蓝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做得如何?在国际上爆发金融海啸的新形势之下,我国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10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黄宗良作客中山大讲堂,围绕“面对新形势、以改革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对以上问题作了详细分析。本次大讲堂由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山市广播电视台承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副市长郝一峰,市政协副主席李武彪等领导和1400多名听众一起共享了这场思想盛宴。 ■现状 金融海啸汹涌尤须科学发展 处于非常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有力方针,我们更应以改革的精神去贯彻落实。 对目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黄宗良认为其症结出在市场迷信上,金融危机自然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紧密相连,而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过分迷信市场,把市场看作是万能的,反对国家行政干涉,无异于忽视了人在经济规律中能发挥的作用。我们应恰如其分地估计人的作用,人既不能胡作非为,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正因为中国政府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控制经济急剧恶化的作用。当然,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受到了金融海啸的影响,温家宝总理就曾说,今年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处于非常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有力方针,我们更应以改革的精神去贯彻落实。 何谓“科学发展”?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就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发展”。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等方面的建设。每一个方面在整个系统中都有其客观的、特定的地位。 黄宗良指出,如今的中国,主要要应对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处理中国和国际的经济关系,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在这方面的指导思想分为两点,第一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通过增加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是对国际经济的最大贡献;第二是争取与各国共同协商,推动合作,共渡难关,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而努力,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其次是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已有能力支持农村,工业有能力反哺农业,所以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使农民收入增加一倍,只有对城乡发展实行统筹兼顾,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黄宗良一再强调的问题。他指出,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其中一个中心问题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回顾 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出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起来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在世界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黄宗良对伟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民主和民生是社会主义的两翼,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做为重大的战略思想提出,而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对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很好的发展。我国在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探索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成为贯穿社会主义的一条主线。由于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这种探索经历了长期和曲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建国之初,对“苏联模式”多有借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把它概括为“八重八轻”:重政治、轻经济;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事工业、轻民用工业;重计划、轻市场;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一段时间里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同当年的苏联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国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在不少方面都向苏联学习。尤其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1957年,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以及“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实际上就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后来由于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偏离了社会发展常规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发展观念和战略作了重大转变。第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里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了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回答。第二,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兴办乡镇企业等办法,逐步调整工农和城乡关系。第三,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实行承认差别,允许“先富”,尊重人权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过,我国此时也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因为首先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不能不首先强调总量的增长,强调多和快,效率优先。人们的注意力不无理由地被集中到GDP的增长速度上。但是GDP的增长并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社会公正程度。这样,在世纪之交,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少数干部腐败等,最突出的则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以及国外社会发展经验,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申明发展是为了广大民众,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民众,发展成果必须由广大民众共享。这正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它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起来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在世界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黄宗良指出,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方面在整个系统中都有其客观的、特定的地位。如果某一方面出现越位、错位或不到位,比如说离开经济基础,把“政治”长期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把思想意识形态置于决定一切的地位,都会使社会发展发生不协调、紊乱,甚至造成社会的僵化和倒退。反之,如果把政治和文化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社会也不可能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必须要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起来。 ■互动 “生活在中山的老百姓是有福气的” 中山从大力推动经济的同时,又没有忽略环境保护。中山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是走在前列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山在公共福利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出,远远超过了国内很多城市,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是有福气的。 听众:到中山来之后,您对中山的经济状况和城市建设可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问您觉得中山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做得如何? 黄宗良:中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漂亮、环保,是一个袖珍型的花园城市,非常契合市政府所提出的既适宜创新,又适宜居住这个理念。后来我了解到中山的GDP已超过1200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了一万美元以上,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难得的是,中山从大力推动经济的同时,又没有忽略环境保护,在我看来,中山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是走在前列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山在公共福利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收入的57%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远远超过了国内很多城市,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是有福气的。做为一个广东人,我在北京时常常感到很骄傲,挑灯具,是从中山来的,买时装,是从佛山来的,买家具,是从深圳来的,这些都让我很自豪。 听众: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呢? 黄宗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就要求改变以往那种“斗”思维,而是发扬了中国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即“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可以集中到一个字:度。俗话说无毒不丈夫,有学者考证出应该是无度不丈夫。我觉得过或者不及都是不对的,只有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承受程度三个度结合在一起,才是最高的领导艺术。 听众:如何把握当前产业转移的趋势来促进科学发展? 黄宗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要充分估计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到广东后,我听说众多中小企业都破产了,心里十分难受,在这个阶段,最困难的就是民企。如果一味以为中小企业破产就等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完成,那肯定是不全面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迫切任务,方向是正确的,但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努力过程,从依靠劳动力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很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创见 将科学发展观纳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着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要谨慎决策,要认真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 谈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黄宗良不乏独具一格的创见,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去,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观点一:建设廉洁的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干工程 当前中国的许多问题,表现在经济上,反映的是政治体制上还存在缺陷;而政治问题这里又集中到权力的正确使用和制约、监督问题上。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政府的投入比例小,这使贫富差距、社会不公更显突出,对公共卫生政府的投入在发达国家占70%,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也在55%以上,我国政府投入的比例在2004年仅占17%。钱用到哪里去了?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出国考察开销太大。《瞭望新闻周刊》透露,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三峡工程总共用2039亿。2000亿,足以使全国2亿中低收入的农民经济生活上一个大台阶。现在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约有7500万人。把建设廉洁的政府作为政制改革的主干工程来抓实在是太必要了。 ●观点二:决策失误比腐败更可怕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当时的体制下,决策的错误表现在盲目冒进、大跃进,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在这种决策下,弄出很多非科学甚至是很荒唐的东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决策上也有失误,有的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大的失误。比如:改革开放后,搞各类开发区是各地的一个大动作,但是后来全国有近70%的开发区都被撤销了。据专家统计,在"十五"期间,每年我们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大概有1000亿元。从中可以看出,决策的失误甚至比腐败更可怕。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着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要谨慎决策,要认真听取各种反对的声音,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 ●观点三:落实科学发展观需完善监督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监督机制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对财政收支的监督非常关键。十七大报告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就是讲要公开、透明,加强监督。目前,权力监督力度不够是体制的较大弊病,尤其是财政监督。中国行政开支占财政开支的比例太大,执政成本太高,2003年之后约占财政开支的五分之一,远远地超过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为政务公开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改变了以往垄断信息的局面,我相信,中国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将会进一步加强。 ●观点四: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干部政绩综合评价和考核指标中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忽视经济与社会其它领域协调发展的倾向。有的地方甚至把GDP这一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解决为谁发展问题的指标,作为惟一指标考核干部政绩,导致我国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损耗过大、资源浪费严重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到影响。从这点来说,很有必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纳入干部政绩的综合评价和考核指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选人用人要体现"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一原则,就是对这个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阐述。如果坚持科学发展,各方面都做好了,群众的满意度自然也就高了。 摘自: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