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传承地方戏剧须注重时代转型

时间:2009-02-05

据报载,6日,粤 剧《白蛇传》将在我市上演。令人欣喜的是,人们一直以为风采不再的粤剧,依然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关注,而该剧的台柱子们居然大多是青年演员,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地方戏剧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戏剧在中山群众艺术中占据了很高地位,多年全省群众艺术评比,中山名列前茅,离不开戏剧的成绩和戏剧家的努力。笔者了解到,我市戏剧家协会是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有70多岁的老文艺家,也有20多岁的文艺骨干,5年多来,剧协广大会员作者创作的作品不下200件,且大部分获得了省市乃至全国的奖项。这些剧作家的创作具有显著的粤派特色,但是,他们又不是一个模子中印刻出来的剧作家。他们取得的成就,和本身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代表着中山戏剧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山本土戏剧取得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地方戏剧也须注重时代转型,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在当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的确,在民间文化保护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的地方戏剧却日渐式微,这是令人悲伤的事实。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地方戏剧已变得模糊而遥远。地方戏必须要革新,现在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再死抱传统的模式不放,行腔依然一板三眼,慢慢吞吞,观众自然要逃离剧场。 中山新生代的戏剧创作群体,正是从传统地方戏剧中吸收营养成分,以现代化的舞美、音乐等崭新包装为“用”,以传统戏剧为“体”,既保留了戏曲的本色,又在形式上做到了突破,为地方戏剧带来一种新的活力。融入这些新的元素后,地方戏就具有大剧种的风格。 正因如此,不被人们看好的粤剧在我市才仍然拥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据介绍,新版粤剧《白蛇传》力图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在注重中老年人喜好的同时,又兼顾了年轻观众的审美特点,做到老少咸宜。我市的戏剧一直试图在保持传统中不断创新,毫无疑问,这个古老剧种在南粤大地仍将受到 “粉丝”们的热捧。 作者: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