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调整资源配置,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了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各镇区各社区(农村)的图书馆(室)为网络的公共图书资源和服务共享体系,形式了以市图书馆、“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先行点”、汽车流动图书服务点、农村服务点等多层级服务网络,同时积极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共享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现就中山市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情况作个简单汇报: 一、镇区图书馆(室)建设 中山市有24个镇区,各镇(区)图书馆(室)都具有1万至4万册数量不等的藏书,现全市镇区图书馆藏书总量约为60万册,另外还有从市图书馆借来的各类藏书数万册。2002年市文广新局为24个镇区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投影机等基础设备,并且所有的镇区图书馆(室)都已经开通了互联网,具备上网条件,可浏览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各镇区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文广新局经常性安排技术人员到各个镇区指导他们组建电子阅览室、图书分编上架等,同时多次邀请图书馆专家举办培训班,作了专场图书管理知识、电脑知识、网络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广大基层图书管理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更好地为基层服务点开展工作。 二、农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工程 农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工程是惠及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中山市委市政府对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市政府办公室督办项目,2007年成立了以中山市副市长唐颖为组长的工程建设协调小组,2008年建设投入资金达700余万元,全年建成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180家,每家均配备电脑,可以上互联网,浏览共享工程资源。 农家书屋工程组织有力,社会响应积极,农家书屋工程的投入主要由镇、村两级承担,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镇村,有效地解决了资金落实问题,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一些经济欠发达镇、村,迎难而上,主动工作,组织企业出资进行建设或捐建,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书屋建设,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各地在书屋建设中,从实际需要出发,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在选点布局上,着重考虑方便农民(居民)就近阅读以及方便管理,但又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同时,注意发现典型、树立典型,通过宣传、考察、交流等形式推广典型经验,使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在不断创新中扎实推进;市文广新局在深入调研摸底、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配套制度,使农家书屋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市文广新局还组成检查小组,深入全市24个镇区对“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把关图书质量,防止盗版书、质量低劣图书进入各“农家书屋”。 市文广新局在开展新农村文化室先行点建设工作中,以10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农村文化室先行点为对象,采用分组包干负责的办法,帮扶先行点健全和完善文化设施。农村文化室先行点有6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室阅览室,藏书在2000册以上,并订阅多种报刊杂志,实行电脑管理;还有80平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室内有电视,可收看文化部资源共享声像资料,购置了专用电脑用于共享工程浏览使用;安装了文化长廊主题橱窗,每年有6期以上的主题内容展出;组建了业余文体队伍,每年举办6场以上的文艺演出。 三、市图书馆馆外图书服务点建设 近年来市图书馆积极拓展馆外服务,先后在部队、中小学校、企业和乡镇社区等建立了馆外图书服务点近60个,其中包括24个镇区图书室,7个部队服务点,11个自然村、贫困村服务点,13个学校服务点,3个企业服务点。市图书馆为各个服务点分别提供500册至5000册数量不等的图书,免收押金和工本费,并且各服务点根据各自的需求,定期到市图书馆更换新书。几年来,市图书馆为各服务点累计送书近数十万册次,同时向服务点宣传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并将有条件的吸收为基层服务点,惠及广大官兵、师生、企业员工、镇区村民。 四、汽车图书流动服务点 2008年2月1日中山市流动图书馆正式开馆并投入运行,汽车流动图书馆现装有图书4500多册,并根据读者需求不定期进行更新。流动图书馆现有固定服务点19个,其中企业8个,社区广场11个,定时、定点、定路线地巡回式服务,多选择在人口密集、人流量较大的开放空间。“流动图书馆”不仅可以弥补图书馆阵地的不足,还可以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内向型向辐射型的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共享工程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多年来,中山市加大了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引导和带动全市铺开农村文化室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现状。 摘自:市图书馆 张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