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酝酿多时的2014年中山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在中山市妇幼活动中心拉开了帷幕,这场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共同主办,我馆与中山商报承办。活动主要面向中山市中小学生,分个人组和团体组两个组别比赛,个人组13个节目,团体组8个节目,合计共有13个学校22支赛队伍约300名学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文广新局陈巧章、文明办廖喆、市教育局陈春艳担任了本次大赛评委。
比赛现场布置简洁大方,一块6米乘2米的背景板吊挂在新装修的舞台上方,展示本次活动的主题和主协办等单位。
比赛9点才正式开始,刚到8点,我馆工作人员就到位做准备工作。各支参赛队伍也陆续来到,工作人员忙着签到和抽签。团体比赛的队伍抓紧赛前点滴时间组织演员熟悉舞台,做最后的冲剌。20多名文化志愿者和市青年志愿者踊跃参与活动,被分配场务工作,有负责协助评委统计分数和计时的,有担任电脑操作员,负责为比赛队伍播放音乐的,有在后台为小演员佩带和调试麦克风的,有指引观众入座的,有带领比赛队伍进入后台候场的,有维持现场秩序,为表演队伍准备道具的等……大家各司其职,各就各位。
大赛9点准时开始,首先进行的是个人组比赛,来自博文学校的温慧珍幸运抽到了第一个上场,她以温文尔雅的台风,为大家演绎了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常来参加“童心故事会”活动讲故事的石岐中心小学邵典楚同学也来到了比赛现场。她一身紫红连衣裙装扮,落落大方。毕竟是经验丰富,上台一点也不胆怯,稍微整理一下思绪,就饱含深情地诵出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濠头中学罗莹莹同学朗诵戴望舒的《雨巷》时非常投入,或低吟浅唱,或哀伤凄迷,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置身于那寂寥的雨巷的那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与女孩子委婉的格调不同,男孩子的表演彰显阳刚的一面,白石环小学董杰同学朗诵的《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在雄壮的背景音乐衬托下,配合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用豪言壮语表过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怀。雍景园小学的饶文烨身着金光灿灿的岳飞战袍,在雄壮的战鼓声中闪亮登场,朗诵岳飞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满江红》。他嗓音虽然稚气未脱,但却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大有慷慨激昂之势,赢得台下一片片热烈的掌声。
与个人组比赛相比,团体组的场面更是恢弘大气,因为每队人数基本都在30人以上,最多的参赛队伍南区良都小学演员数量达到60人,数量最少的也达到18人。看得出,每支队伍都经过精心排练,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差错。小演员个个精神饱满,大家配合默契,沉浸在作品的精心演绎中,看似是在经典诵读,却更像是在表演剧目,乐在其中。良都小学60位小朋友盛装上场共同表演《孝爱如歌》,将几个经典孝顺作品如《游子吟》等加以改篇,或唱或吟,有的演员翩翩起舞助兴,有的摇头晃脑配合诵读节奏,有的再现家庭孝顺场境,有的弹奏着古筝,为演出增添不少传统文化韵味。欣赏过个人组的《满江红》,团体组的同名作品由南区北台小学30名小学生共同演出,一时间锣鼓喧天,战旗挥舞。身穿战袍的“士兵”簇拥着“岳飞”在舞台跳跃翻滚,“报报报”,一声声前线士兵传来的紧急情报,勾勒出销烟弥漫惨烈的战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字句诵出岳飞气势磅礴的盖世气魄,重拾旧山河的爱国情怀。而最后登场的团队是恒美学校的《跪羊图》,近40名小学生穿着民国学生装,用婉转悠扬的天籁之音吟诵这首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的经典歌曲。
小朋友天真烂漫的脸上写满笑意,台下的家长,带队老师和节目编导等也为演出的成功鼓掌喝采。大家纷纷拿出各种摄录工具,“长枪短炮”对准台上,不断按响快门,记录激动人心的时刻。个别正在后台候场的小演员受演出吸引,时不时突破志愿者的“封锁线”,跑到前台探人究竟。几位评委也陶醉在精彩的演出中,大声叫好,差点忘记了打分。
比赛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评委从选材内容、诵读表演技巧、舞台感染力、特色创新等几个方面对节目认真评选后,主持人现场公布了比赛成绩。小榄镇绩东一小学钟奕表演的《爱国诗》和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孝韵悠悠》分别获得了个人组和团体组最高成绩。
中华经典读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儿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我馆在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方面一直在不断努力,2009-2012年暑假期间,我馆连续4年举办了27期经典诵读班,1000多人次儿童参加;“香山讲坛”涉及国学经典的讲座有近20场,超过3300多读者聆听。今年,我馆在全国范围开展“全国少年儿童中华经典读物诵读视频大赛”。而在我市,则现场举办本场经典诵读大赛活动。这些活动部分纳入第十二届中山读书月活动项目,部分纳入“绿色暑假·缤纷文化”2014年暑期文化活动。经典诵读,能增强儿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开阔儿童眼界、净化儿童灵魂、启迪儿童智慧。经典诵读,是我馆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的又一实际行动,从办讲座,到以大众比赛的方式在全社会掀起诵读经典的热潮,适应了群众热爱国学、学习国学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国学经典文化的大众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