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星光下的思索——香山讲坛讲授孔子与《论语》

时间:2014-08-12

8月3日上午,“香山讲坛”再次来到三乡分馆开办讲座,来自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王星光教授为近百名读者带来《孔子与〈论语〉漫谈》的精彩讲座。

听众中有中小学老师,有企业工人,有社区居民,一些家长还带着小孩来听讲,虽然听不太懂,但也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智者的声音,不少人有备而来,带来纸和笔记录讲座心得,有的听众索性举起手中的电子设备将PPT拍下来留待慢慢消化。讲座涉及到生涩难懂的《论语》古文,王教授都用浅显易懂的话解说,听起来并不费力。由于内容丰富,王教授也特别注意听众中的小朋友群体需要,讲得很细致,花了近两小时,他旁征博引,穿插《论语》中多个有趣的小故事,展现了孔子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讲座引人入胜,除了偶尔有小朋友要上洗手间走动外,鲜有中途离场的。

王星光教授是历史学博士,任郑州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著作有《中国科技史求索》等10余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曾获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郑州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孔子是耳熟能详的人物,是出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多少自己撰写的著作。《论语》则是其弟子门生或再传弟子将其平生言论选择编纂而成的,同时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论语》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王教授引述了国学大师金景芳老先生提及的孔子思想的两个核心: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和“礼”;另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孔子出生庶民,少年时期地位低微,历经磨难,他好学自强的坚强意志以及短暂从政的经历,塑造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勇于担当的崇高使命感,形成了孔子“仁”与“时”相辅交融的树蕙育人、匡正天下的核心理念。对于孔子思想的这两个核心,人们讨论最多的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最高的政治准则。其实“时”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王星光老师在2013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孔子是依时而定的“圣之时者”,王教授以“孔子拒见阳货”、“孔子见南子”、孔子灵活施教等小故事作为例子、通过《论语·宪问》中孔子的一段话:“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解释,结合管仲对孔子思想的评价等方面,为听众解读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王教授最后总结说,孔子的修身好学、仁义诚信、 因“时”权变、德政为先、刚健有为选贤任能、为国利民、天下为公等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市自2011年9月率先成为全国全民修身行动的试点城市,以培育现代公民,凝聚道德共识,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幸福和美中山。“修身学堂”也应运而生,而“香山讲坛”就是一所最好的“修身学堂”,多年来举办多场国学讲座,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倡导和谐社会建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场王星光教授的讲座,带领听众穿越历史,走近孔子,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我们修身学习的重要内容,王星光教授带给我们知识与智慧的同时,也唤起我们的思考: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在发展在前进,不变的仍然是我们知义识礼,因时而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