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要新建图书馆,坊间早有热议,但选址问题却迟迟未定。据了解,有关部门已拟定了三种方案供市政府决策参考,分别为:对逸仙湖旁的旧餐厅进行改造,在现图书馆位置重建,等市规划局、住建局搬离现址后在该位置上建设。近日,中山网论坛网友展开了一番热烈讨论,甄选新图书馆选址方案。
方案一:逸仙湖旁

正方
自然环境优美
匿名网友:将逸仙湖旁的
旧餐厅进行改造!环境好!适合
读书!
网友“曾经沧海”:逸仙湖自然环境当然好,但必须考虑:1、应设有停车场,包括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寄放处;2、经过湖滨路的公交好像只有18路车;3、建筑物应增加残疾人车辆通道;4、该地点目前已处于整个城区边隅较僻之地;5、距离一般商店饮食店较远。
反方
难舍情结,交通不便
网友“雄戈”:逸仙湖公园是老一辈人合力共建的产物,凝聚老一辈人的深厚情结,一花一草一树一地都不应轻易毁去;建图书馆,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再扩大,以致要把周边的树林去掉,再加上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等,将挤占原本就不多的公园休闲用地……若要在逸仙湖建,建议选现逸仙湖大墩牌坊附近的几座烂尾楼(包括现工行点)作规划。
匿名网友:逸仙湖不是建新馆的理想位置,交通方便是最重要的。
方案二:现址重建

正方
市民最熟悉,征地拆迁少
匿名网友:现图书馆位置已建立多年,深入民心,没必要进行迁移,且靠近市政单位,更让人感觉很有书香氛围!
网友“扇底风”:拆除旧广播电台建新图书馆,旧图书馆改成配套设施,增加停车场,完善周围园林景观使之与兴中园连接形成新的景观带,如果位置还不够,科学馆选址另建(其实也应该另建了)。
反方
改建期间无法看书
网友“中山地铁”:如果原址重建的话,数以万计的藏书放到哪里去?工程期间读者怎么看书?
方案三:规划局现址
正方
交通方便,与政治文化中心呼应
网友 “我的名
字”:把规划局和建设局的位置合并再建一个图书馆,位置很好。1、在扩建期间,市民可以继续借书;建成后新址就在附近,不必担心市民不知道新位置。2、新址可与旁边的绿草地结合起来,建一个露天文化广场,平时可办个小型文化活动。3、交通方便,公交的市府站、库充站、地税站就近在咫尺,又是主干道旁。4、新位置毗邻兴中道,与文化中心遥相呼应。
网友“TTT”:个人觉得在现规划局、建设局的位置上建设最好,既能在原图书馆附近,便于镇区的读者上来查找,又可以靠近中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可以体现政府让利与民的思想。
反方
启动最耗时
网 友 “white鄄ship”:规划局建设局搬迁?等到什么时候?太耗时了!我去旧图书馆看过,跟周边建筑相差太远了,希望早点新建!网友建言的其他方案:博览中心或旧颐养院处
网友“金鸡”:新址我建议在会展中心那里比较好,交通方便,周边环境又安静,附近又有几所学校,也方便学生!
网友“中山马前炮”:我比较倾向在博爱路博览中心附近或者起湾道(旧的颐养院的位置甚至可以考虑),而且建设要超前,一般图书馆都是一个城市的小地标建筑。
网友“gdzs”:可以考虑建在中山六路和长江北路交界处,中国联通旁边,此处地势开阔,没有历史遗留,交通也方便,四通八达……将图书馆做成中山的地标建筑,兼可吸引市区和开发区的读者过来,何乐而不为?!
■高层声音:
选址逸仙湖旁利好多
副市长唐颖日前在一次会议中谈到了新图书馆的选址问题。他表示自己更倾向于逸仙湖方案。他的观点是,图书馆是公益性质的建设,定址逸仙湖不会影响市民日常休闲活动,如果要建,一定能确保休闲用地比现在更多,休闲设施比现在更齐备,周边交通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记者随后查阅资料发现,规划部门前年曾出台《中山市逸仙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调整公示》,规划将逸仙湖公园北侧约18.3亩作为新建市图书馆用地,图书馆计划建8-10层,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规划设计避免过于现代和新潮,和逸仙湖原有的建筑保持一致。规划方案介绍,这一区域原有的古木大树予以保护,原有的绿地尽量保留。逸仙湖公园西南侧原民政局印刷厂及邻近居住用地共31亩,除保留3.3亩作为图书馆附属用地外,其余约27亩用地调整为公园用地。在交通方面,在公园的西面和北面都将增加联通城市道路的通道,从公园的四个方向都能够进入,利用旧城改造将湖滨路拓宽,逐步改善该片区交通状况。
改建背景
市图书馆为何需要重建?市文广新局表示,市图书馆现在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馆舍设计容量与现有馆藏之间的严重失衡,现市图书馆1988年动工兴建,最初馆藏设计容量为60万册图书,而截至2009年底,馆藏总量已达到92万册。一些楼层的荷载能力已超出最初设计的荷载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其次是自动化设备经费投入不足,相当部分设备和技术更新缓慢。比如,现有资源共享工程设备系统配置远低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和广东省文化厅规定要求的标准配置要求,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度缓慢等。
如果此状况近期内得不到有效改善,图书馆将难以保持国家一级馆资格。基于上述原因,图书馆迫切需要更新重建。据悉,在新馆选址未定之前,图书馆方面也将采取一些针对性办法。比如对现在图书进行分流,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三到五个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