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开展公示及评选

时间:2012-08-03

建设中山纪念图书馆是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实施文化名城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公民平等文化权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山纪念图书馆作为我市重要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业经市政府批准并纳入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中山纪念图书馆位于我市主要景观路沿线兴中道核心地段,选址于市政府西侧、东临兴中道、南临兴中园的现图书馆和科学馆用地范围。该项目占地面积为17754.9平方米,折合26.6亩,项目建筑面积56300平方米,馆藏容量设计为320万册,设置阅览座位2400个。

中山纪念图书馆建设定位为城市中心图书馆、知识存贮与传播中心、第三信息共享空间(市民文化休闲与交流中心),馆内设三大功能区域,包括文献服务区域、读者活动区域和运行保障区域。

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理念:人文、科技、绿色、便民。建设要求在外观形象上要成为城市新的地标性建筑,在文化特色上与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山文化特点相一致,在科学技术上适度超前并可持续发展,在图书馆建设理念上与世界接轨。建筑风格要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理想的统一,建筑艺术与图书使用功能的统一。

今年初,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方案设计通过公开招标,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经设计单位进一步深化设计,在中标方案的基础上,从强化图书馆功能理念、强化岭南文化特色、强调现代气息三个角度出发,形成了3个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案予以公示,拟通过市民评议、专家论证、政府审批等程序,最终确定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现按照公开的原则,通过中山日报、中山网、中山政府门户网站、中山文化信息网、中山市中山图书馆网将3个不同的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予以公示,征求市民意见,聚集市民智慧,以进一步优化方案。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评选投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市民可在公示时间内,选择以下一种方式,在3个方案中选出一个认可的方案。

一是报纸公示:在中山日报刊登公示信息、设计效果图和选票。市民可以通过邮寄进行投票;二是网络公示:在中山网、中山政府门户网站、中山文化信息网、中山市中山图书馆网设立公示投票系统,市民可参与网络投票;三是现场公示:在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大堂进行现场图片公示,现场设置投票箱供市民投票。公示投票时间:8月1日-15日。

设计机构对三个方案的设计追求如下:

方案一:具有亲和力的椭圆方案柔和曲线的建筑体量富有艺术美感,为纪念图书馆赋予象征意义。更为奇妙的是,人们不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会感觉自己看到的是图书馆的正面,非常具有亲和力。利用曲线塑造优美的建筑景观,同时柔化了空间环境。兴中路一侧的活动广场与基地南侧的兴中园连为一体,为市民创造出休闲娱乐、举办活动的理想场所。内部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整个建筑被椭圆形外表皮覆盖,内部功能协调流畅,一气呵成。透过中央挑空,读者的视线可以相互交织,散落各处的交流区与休息区为读者互动提供了有效平台。本案吸取岭南建筑的设计手法,利用太阳能等绿色环保节能措施,在一层设计架空空间和水景景观,在立面上设置多处平台,使立面变得富有进深感、层次感和韵律感,同时利用屋顶绿化,中央挑空等元素,致力于打造一座富有象征意义,展现当地特色,彰显独特魅力的图书馆建筑。

方案二:充满生机魅力的折形方案。图书馆由东西延伸的两个建筑体量和夹在中间的一个中庭空间构成。架空空间、平台等元素为建筑赋予了生机和活力。为了营造动感的空间,内部中庭时而封闭,时而开放,充满变化。中庭吊顶采用玻璃和百叶,使柔和的阳光洒满中庭。作为移动和交流空间的意趣盎然的中庭自兴中路上的活动广场一直贯穿建筑内部。立面实现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立面采用陶板,既彰显了公共设施的庄严,又为其赋予温情。为了遮挡强烈的日晒,立面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尽量控制玻璃的使用。仅在需要采光的地方开窗,富有韵律感的开口排列,为建筑带来活力,最终形成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中西合璧的立面形象。

方案三:演绎亲民氛围的中庭方案。开放的中庭由4栋建筑体量围合而成,建筑体量各自独立的同时,通过中庭各功能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中庭实现了适度的通风与采光,应对夏季炎热的气候,形成舒适的空间。建筑四周为开放的架空空间,透过玻璃,周边环境与内部中庭融为一体,完美结合。打破室内外界线,开放的结构演绎亲民的氛围。将建筑体量一分为四,形成与周边建筑尺度相互和谐的建筑景观,使作为纪念图书馆的整个建筑群景观更加具有象征性与独创性。立面采用两种色调的陶板,为每栋建筑赋予独立性的同时,又强调了整个建筑群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