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图书馆昨天下午5点正式闭馆,楼内随处可见关于搬迁对读者造成不便的温馨提醒。记者赵学民付希华摄
2012年10月7日,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也是位于兴中道8号之三的中山图书馆搬迁前对外开放的最后一天。两天后的10月9日,中山图书馆将全面关闭,同时在华凯花园开设分馆。而新馆将在现址重建,如今的中山图书馆将慢慢成为历史记忆。
9点37分,家住竹苑新村的刘京拿着相机出现在中山图书馆的大门前,想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伴随她多年的图书馆。“我从报纸上知道图书馆今天最后一天对外开放,很自然就想来看看。”今年30多岁的刘京,1995年从黄圃镇来到石岐生活。由于家里离图书馆较近,图书馆自然成了她的爱去之处。当时,城区还没有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等,刚建成才几年的中山图书馆成了举办各种文艺展览的集中地,“近水楼台”的刘京也因此受到了不少艺术熏陶。这一喜好自然延续到了她对小孩的培养,只要时间允许,刘京都尽量带小孩参加图书馆举办的童心故事会活动。这两三年,刘京不再像从前那样频繁到图书馆借还书了,看书的场合也从图书馆转到环境更舒适的大书店,最近甚至越来越热衷在网上淘书,但她仍然认为,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
10点40分,柏苑新村的七旬老人丁伯还是像往常一样到图书馆借书,“一星期至少来两次”。脚蹬一双凉鞋、肩挎一个布袋,这是丁伯往来图书馆的固定穿着。早上,他和很多老人一样,会到报纸阅览室,翻看排成一列的各类报刊。然后进入书库,挑几本爱看的历史书放进布袋,借回家看。临走时,他觉得心里有点不踏实,仔细看了看一楼大堂立起来的“搬迁公告”,认真地记下从家里到达华凯分馆的公交车信息。“以后搬迁了,我还要到分馆借书看。”丁伯说。
这一天,图书馆里40多岁的保安阿强心里很矛盾,“有高兴也有不高兴”。已经在这里工作三年多的阿强,每天或者在大堂接受读者的咨询,或者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巡查。对于这里的一切,他都很熟悉。一些图书馆的常客,阿强感觉就像朋友般,见面了点头打招呼,说声“又来了”。“建了新馆,环境会改善很多,我很高兴。但搬迁这段时间,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觉不方便,这又让我觉得不高兴。”阿强说,和读者打交道,关系都比较融洽。像帮助读者找回遗失的物品这类小事,三年多里,他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和同事遇到过多少回了。
事实上,早在9月初,图书馆就开始陆续搬迁了。一楼少儿室的入口处张贴着告示牌,上书八个大字“施工危险,请勿靠近”;在二楼的期刊室,玻璃门上早已挂上了大锁。里面的书架成了空架子,曾经整整齐齐码在上面的书籍,被一捆捆打包放在墙边。而整栋大楼里更是随处可见关于搬迁对读者造成不便的温馨提醒……
1991年,位于西山的中山纪念图书馆迁址至如今的兴中道8号之三,并更名为“中山图书馆”。这一天过后,中山图书馆将在原址建新馆,预计于2015年建成,并启用原名称“中山纪念图书馆”。
下午4点55分,离规定的闭馆时间还有最后5分钟。在一楼的大堂处,五六个年轻人拿着相机捕捉着最后的时刻。但那一刻没有任何仪式。17时,大堂的铃声响起,工作人员开始提醒读者走出书库。一瞬间,大堂中央的那面定格在17时的钟立马成了众人捕捉的焦点。“可能过了这个时刻,曾经经历的东西都会改变。”专门拿着相机到中山图书馆记录这最后一天的青年小雨说。
“里面没有人了吧?”17时2分,工作人员对着书库喊了一句,没人回应,随后一道门缓缓下落,灯光熄灭,读者们也慢慢散去……这一刻留下的不仅仅是留恋,更多的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