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昨日上午,中山纪念图书馆动工建设,馆舍预计在2017年竣工,公园的地面部分提前至2016年“五一”期间开放。市文广新局局长罗建华说,这里将建成一个“公园中的图书馆”,周边的停车难问题和交通问题也将一并改善。
动工当天,兴中园内有不少市民唱歌、跳舞,声音一度盖过了动工仪式的音乐。有读者提出,原兴中园一直比较热闹,特别是跳广场舞的人很多。图书馆相对需要安静,现在图书馆建在公园中,日后会不会太吵?
市代建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朱艾路说:“我们在设计中已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将从功能分布和设计上来减少这种影响。”
据介绍,兴中园的规划将尽量减少开阔广场,主要通过水景、草地、树木等绿化,引导市民自觉进行一些安静、休闲的活动。“公园也可以很休闲,打乒乓球、健身、散步,不一定就是跳广场舞。”朱艾路说,图书馆前面将设置下沉式广场,各类活动、广场舞可以到里面进行,这样将减少. 音对周边的影响。另外,图书馆内相对热闹的功能区,如读者交流区、儿童阅读区等,安排在相对靠近兴中园的位置。一些需要安静、思考的功能区如阅览室等,将安排在尽量靠里面的位置,离公园部分相对较远。
昨天,市博爱小学的虞老师带着学生来看图书馆动工。虞老师说:“以前学校的很多家长都带孩子来看书,希望新图书馆能够给青少年提供安静、丰富的阅读体验。”
新图书馆的“十万个为什么”
问题1 为何搁两年才动工?
罗建华解释了中山纪念图书馆为何搁置两年才动工。
据介绍,2012年,我市公布3个方案给市民票选。然而,一些市民、专家提出,建筑与周边环境不协调,而且图书馆和兴中园分开无优势互补,图书馆侧面对着兴中道,对城市景观贡献率不大。此外,原方案没有解决停车难和周边交通问题。经过重新论证,新方案将图书馆和公园结合起来,并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获审议通过。新图书馆容量为5.9万平方米。东莞10年前就有超过5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我市新建图书馆将在功能上迎头赶上。例如,大开间设计使读者可以进入到所有功能区,互动性更强。新图书馆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少儿部分设专题馆,功能也将加强。
问题2 怎样解决停车难问题?
朱艾路说,除了图书馆的停车场,兴中园也将建设两层地下停车场,与图书馆停车场连通,共可提供700多个车位。
兴中园和图书馆“合体”后,康乐大街、康乐一横街将从原来的双向两车道、7米马路,拓宽到15米双向4车道。通过拓宽周边道路,改善区域交通微循环,缓解该区域的交通压力。
问题3 如何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朱艾路说,兴中园改造工程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建设期间,兴中园雕塑群前部分将留给市民活动。另外,兴中园的地面部分,计划提前在2016年“五一”期间提前对市民开放。
此外,市文广新局已开放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供市民开展文娱活动,分流兴中园建设期间的活动使用压力。
问题4 “兴中园”改造后长啥样?
兴中园改造后,北侧将设特色水景入口广场。在与图书馆轮廓相呼应的绿地空间,将分布多处供市民休憩的设施。新增运动广场、草坪广场、下沉广场、特色水景等设施,适应市民不同的需求。保留原兴中园的文化空间、活动空间、休息空间。
兴中园与图书馆建筑结合设计,与建筑大屋顶的形状相呼应,不仅作为市民活动空间,也为图书馆来访者提供休息阅读的绿色环境。
公园通过采用岭南地区常见的建筑材料和本土植物等,建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中心绿地。在景观大道铺设、在凳子雕刻与孙中山、中山市历史相关的文化资料,让市民近距离缅怀、追忆孙中山的历史与贡献,了解中山市的历史文化变迁。
问题5 新图书馆有啥亮点?
图书馆的“大屋顶”设计成空中花园,整体形成了“公园中有图书馆、图书馆中有花园”的效果。“大屋顶”就像一张大书桌上摆放一本翻开的图书,“屋顶”将提供避雨功能。
在功能上,图书馆有四大亮点。
亮点一:全敞开式“大开间”设计,实现“藏、借、阅、查、咨、育”六大功能一体化开放服务。
亮点二:引入图书自动分拣系统,全面实现图书、读者信息的快速识别和图书收集、归类、整理、传输工作的全自动化。
亮点三:大量应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读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服务。数字资源服务还将覆盖全市各镇区图书分馆和农村文化室,实现城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一体化。
亮点四:自助服务是新馆的一大亮点,办证、借书、还书、查询、续借、预约都可实现全自助。新馆将配置自助图书馆、自助办证机、自助检索机、24小时自助借还机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