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馆情动态 -> 正文

中山纪念图书馆今日动工

时间:2014-12-31

备受市民关注的中山纪念图书馆今日正式开工建设,作为中山市重点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动工,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本着“公园中的图书馆”、“城市会客厅”、“市民大书房”和“文化休闲驿站”的设计理念,中山市图书馆预计将于2017年完工,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图书馆将与兴中园融为一体

中山纪念图书馆设计方案以“公园中的图书馆”、“城市会客厅”、“市民大书房”和“文化休闲驿站”为设计理念,利用大屋檐空中花园、公园与图书馆模糊边界、馆内眺望景观等设计将图书馆与公园融为一体,同时融入柱廊、骑楼、艺术墙等元素,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屋顶造型寓意为一本翻开的书,体现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彰显浓厚的文化内涵。

中山纪念图书馆总用地面积18344.2㎡ ,总建筑面积59266.25㎡ ,其中地上建筑共7层,建筑面积36629.73㎡ ,地下MB1F夹层和车库建筑面积22636.52㎡ ,设计藏书容量320万册,设有阅览座位2000个,日最高接待量8000人次,投资估算约4.826亿元,预计将于2017年完工。中山纪念图书馆原计划在中山市图书馆和科学馆旧址建设,后考虑到资源整合、景观融合和新馆设计定位等因素,按照市政府“兴中园面积不减、道路面积不减”的原则,将中山纪念图书馆部分地块与毗邻兴中园部分地块进行了置换,使中山纪念图书馆坐向从南北向调整为东西向,外立面正向兴中道。中山纪念图书馆建成后,其建设用地范围内30%的绿化面积将融入兴中园,既使中山纪念图书馆与兴中园浑然一体,二者相得益彰,又增加了兴中园绿地面积和市民活动空间。

■24小时自助借阅信息化管理

中山纪念图书馆总体功能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区域:一是文献服务区。设有文献借阅区、数字图书阅览区、少儿文献借阅区、无障碍区、文献存储区等。二是专题图书馆。设有国学馆、音乐图书馆、科普馆、绘本馆、少儿DIY 馆、中山地方文献馆、孙中山文献馆等专题馆。三是读者活动区。设有读者交流区、读者自修区、读者服务区,以及报告厅、展览厅和培训室等。四是运行保障区。包括业务工作区、技术设备区、后勤保障区,以及地下车库及人防工程等。该馆建成后,将成为我市的文献资源中心、知识媒体中心、信息资源交互平台和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是集公共阅读、信息咨询、培训教育、研究参考、展示交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

中山纪念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四大亮点:一是全敞开式“大开间”设计,实现“藏、借、阅、查、咨、育”六大功能一体化开放服务。二是管理智能化。引入图书自动分拣系统,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面实现图书、读者信息的快速识别和图书收集、归类、整理、传输工作的全自动化。三是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高。大量应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读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服务。馆内有线网络节点2300个信息点,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为读者提供320个电子阅览、数字媒体和信息检索终端。该馆数字资源服务还将覆盖全市各镇区图书分馆和农村文化室,实现城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一体化,成为我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中心平台。四是服务自助化。自助服务是新馆的一大亮点,办证、借书、还书、查询、续借、预约都可实现全自助。新馆配置了自助图书馆、自助办证机、自助检索机、24小时自助借还机等读者自助设备,为读者提供全方位轻松快捷的自助服务。【关注焦点】

■焦点一:新建图书馆将缓解停车难压力

兴中园周边多为老旧住宅小区,人口密集,设施缺乏,停车位不足。经过2013年的控规调整,道路面积增加1710㎡ ,通过拓宽周边康乐大街、康乐一横街,改善区域交通微循环,可以缓解该区域的交通压力。今后还要通过市域公交规划,着力优化发展有关公交线路,更加方便市民到达图书馆。停车位方面,经过控规调整,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地下停车场设有344个小车车位及392个非机动车车位。此外,今后还将整合周边的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假日广场停车资源,可望缓解该片区停车难的压力。

■焦点二:市民休闲是否会受工程建设影响

图书馆项目建设将尽量把对市民休闲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建设期间兴中园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雕塑广场不变,确保市民仍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施工方将会加快兴中园改造工程的进度,争取兴中园在新图书馆工程竣工前全面开放使用。

■焦点三:建筑不会造成视觉压抑

中山纪念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56300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为14500平方米,建筑控高60米。建筑将严格按照新的红线规划合理退让建设,建筑与民居之间留有很大的距离,退线要求大于目前科学馆建筑外墙与民居之间的间距,通过设计手法的处理,不会对居住在康乐大街的市民造成视觉压抑。【释疑解惑】

■疑问一:原中山图书馆在2013年8月就开始拆卸,是什么原因导致新图书馆建设进度缓慢?

中山纪念图书馆作为我市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已经纳入了中山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原规划,在市图书馆和科学馆原址建设,毗邻兴中园。后来考虑到整合片区资源、使新图书馆项目建设融合城市文化、公园景观和图书馆定位等多方面因素,2013年8月市城乡规划局对中山纪念图书馆建设用地地块进行了控规维护,将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坐向从南北向调整为东西向,方案随之发生变化。中山纪念图书馆是我市投资数亿元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需严谨论证、慎重推进,论证时间较长。方案决定调整后,市文广新局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因应规划条件变化,按照基建程序,对图书馆建筑朝向、设计方案、土地调整及功能定位均进行了优化。2014年5月20 日完成了方案设计,并在中山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获得审议通过,今天正式奠基动工,预计2017年落成。

■疑问二:原来的设计方案中的啤酒桶、三明治、书堆为什么不用了,新方案有哪些优势?

中山城市体量不断增大,文明城市对于人均拥有图书量规定为1.6册,原有的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市民需求。而为了将图书馆打造成精品文化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其建筑方案几经专家论证,前期工作时间相对较长。2012年8 月开展中山纪念图书馆概念性方案公示,邀请市民对椭圆方案、折形方案、中庭方案进行投票评选,广泛听取市民和专家的意见。在公示过程中,有市民和专家提出公示方案和周边环境不协调,公示方案和兴中园是各自独立的,二者之间没有一体考虑,方案对周边环境、城市景观率贡献不大。同时,还反映该片区目前存在停车难、交通压力大、市民活动空间相对偏紧等问题,建议在新馆建设时进行统筹后一揽子予以解决。

在充分分析论证日后车流量、人流量的同时,考虑到中山未来的发展,专家建议将中山纪念图书馆调整为东西向布置,即建筑正面从原来面向兴中园改为面向兴中道,使图书馆项目设计和兴中园相结合,二者融为一体,资源共享。

鉴于此,2013年8月,市城乡规划局依法对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建设地块控规开展动态维护,并进行了公示。由于建筑坐向调整、规划条件发生变化,设计单位根据新的建设用地规划条件重新设计了“大屋顶”方案。调整后新方案优势更明显,图书馆建筑与兴中园融合协调,环境更优美,资源综合利用更科学,对城市建设贡献率更大。

■疑问三:兴中园改造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

兴中园改造遵循“能不动则不动”的原则,保持兴中园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主题雕塑广场不变,将公园西南角的用地互换至东北角,即原图书馆旧址地块。改造后的兴中园功能布局将更合理,惠民设施更完善,绿化环境更优美,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兴中园,目的是为市民提供更优美的活动广场和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使之与中山纪念图书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贡献率,使之成为集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市民活动广场。

■疑问四:距离新馆建成最快起码要2年时间,请问在这段时间,市图书馆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改善和满足城区和周边地区读者的图书借阅需求?

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力争在2017年完工。新馆落成之前,为了保障市民使用图书馆的文化权益,目前,市文广新局已在城区建立东区华凯分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分馆、西区长洲分馆、南区分馆,在三乡、东凤、坦洲、黄圃、古镇海洲、阜沙、开发区等镇区建立图书分馆,并实现总馆分馆通借通还,市民可在任何一个分馆使用图书馆资源;此外,市图书馆也在各镇区、工业区等读者较集中的基层地区设立图书服务点和派出流动图书服务车,争取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公共图书服务。今后,市图书馆将通过加快构建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延伸服务范围,向实现图书馆均等化、普惠化服务的目标努力,以缓解新馆建成之前阵地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