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法国拉开帷幕,除去星光熠熠的红毯走秀和由艺术电影引发的话题之外,由美国视频点播公司网飞(Netflix)投资发行并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两部电影《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和《玉子》因未计划在法国国内院线上映而引发广泛争议,成为本届电影节上的一个热门事件。
本来,作为网络视频平台的自制影片能够被老牌国际电影节认可是一件令人感到振奋的事情,没想到转眼却引发冲突——为保护传统院线,法国规定一部影片需在院线发行36个月之后才能在线点播,但网飞表示这两部电影均不会在法国院线上映。戛纳国际电影节对此发布公告,重申对传统院线发行的支持,并决定从2018年起,所有希望入围该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影片都需承诺在法国院线发行。
由于这是网飞自制影片首次进入戛纳国际电影节,此番遭遇之后,有人认为这也可能是其最后一次进入戛纳。如果对法国电影产业并不熟悉,会单纯认为这是网飞公司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关于入围影片在播映方式上的分歧,但实际上,这场风波可以看作是新媒体平台与传统院线产业之间的竞争。
笔者了解到,戛纳国际电影节之所以特意强调主竞赛片必须承诺在法国院线上映,而对网络视频平台非常抵触,是因为法国的电影工业是建立在院线制上的。在法国,一张电影票售价中18%的金额,都会进入专门支持法国本土电影的组织——国家电影中心,而国家电影中心将会用这笔专项资金支持拍摄艺术影片的电影公司、制片人和导演。在这样的体系下,院线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为了保护院线的相关利益,法国规定,一部电影只有在影院上映36个月之后才能在网络平台上播出。
而对于网飞这样的网络视频平台来说,能够实现与院线同步播放电影才是它们的愿景,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戛纳与网飞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显然,两相冲突的关键在于,网飞动了传统院线产业的“奶酪”。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冲突并非仅仅是戛纳国际电影节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以网络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旦在电影创作和发行方面占据优势,那么其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在电影产业发展进程中,新媒体平台与传统产业模式相遇,最终只会以矛盾和对抗收场吗?
以美国为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视频平台的用户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网飞在全球的用户数已达9370万,基于庞大的会员数量,网络视频平台在电影发行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说,网飞以及其他网络视频平台已经成为电影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好莱坞,一部电影在院线上映的“窗口期”在逐年缩短:1997年,一部好莱坞电影从院线上映转向在线播放需要6个月,而在2017年,这一时间缩短至90天。一些电影公司还会主动将一些院线票房收入欠佳的影片尽快放在网络视频平台播放,希望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
与此同时,视频网站也在积极打造高质量的自制电影。其实,网飞并非第一个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视频网站,亚马逊影业去年也有5部电影入围了戛纳官方片单。在今年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由亚马逊影业投资发行的小成本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摘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可见,互联网公司在电影方面的表现并不逊色于传统电影制片公司。
反观国内,以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平台近年来也在电影板块不断发力,不仅参与投资制作院线电影,同时还借由平台放映以付费点播作为盈利模式的网络大电影吸引到众多年轻电影人一试身手;一些中小成本的文艺片在视频网站播出不仅延长了电影的“生命线”,还成为鼓励电影创作,保护电影版权的有效途径;对于众多拍摄完成而无缘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电影来说,视频网站成了影片放映的新渠道。
笔者认为,在目前院线电影仍占据主流的今天,网络视频平台形成的新的电影生产和发行模式成为了传统电影产业盈利模式的有效拓展和有益补充,这是趋势而不是威胁。当然,新平台的兴起对于传统观影模式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新与旧的相遇并不一定需要在角力中争夺胜负。正如美国影视杂志《综艺》执行主编斯蒂芬·盖多斯所说:“我并不认为新平台的出现会影响观众的判断。毕竟,没有任何人能够强迫观众如何欣赏他们喜爱的电影。”
对此笔者颇为赞同。实际上,一部影片并不会因为只在视频网站上播出而未进入院线放映就令电影丧失了观看的严肃性和仪式感。在笔者看来,对电影真正的尊重,在于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多制作出能够获得观众和业界认可的高艺术水准的影片。毕竟对于观众来说,真正在乎的仍旧是内容,而不是播放银幕尺寸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