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号”相关实验
据报道,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两篇来自同一国家、同一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几天前同时在线发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的名字,一起出现在了这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乎是在同时,中国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山东济南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完成测试,8月底正式投入使用。(9月12日中国青年网)
创建于1869年的《自然》杂志,是公认的国际领先的科学周刊,也是自然科研这一品牌的核心期刊,权威性自不待言。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没有“两把刷子”想都别想。同时发表两篇论文,更是少之又少的情形。这本身就证明了论文的重要,折射出论文的“含金量”。

“墨子号”相关实验
事实也是,两篇论文同时宣告了两个“第一次”: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首次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加上此前《科学》杂志已经发表过的首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墨子号”已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我们知道,量子物理定律催生了超安全密码学和量子通信协议,但这些协议必须与卫星协作才能在全球网络中发挥功能。将现存协议扩展至如此长的距离是一项巨大的实验挑战。而潘建伟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低轨卫星“墨子号”向建立全球网络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实现了距离达1200千米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由于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的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所以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它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原因就在这里。

兴隆站跟踪“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实景拍摄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墨子号”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向“领跑者”的转变。目前,领跑的“墨子号”也已显现出明显的聚合效应,奥地利科学家已经与中科院科研团队展开了合作,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研团队也在申请加入合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他还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但愿十分争气的“墨子号”,鼓舞起科学技术的风帆,推动我国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不断涌现,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