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Activity -> The lecture -> 正文

人性、神性之间的困惑与徘徊——《红楼梦》对佛教文化的哲学解读

时间:2021-01-22

主讲人介绍:

麻天祥,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已出版学术专著《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国近代学术史》、《中国宗教哲学史》、《汤用彤评传》、《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佛学与人生》、《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2007年4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宝斋学术著作四种》。学术界评价其著作“推翻旧说”,“在观点和结构上都有创新”,《评传》“大胆地揉进了传记文学的色彩,写得十分优美动人,令人赞叹不已。”2007年,修订本大陆简体版《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讲座提要:

人性,是人类社会历久不衰,莫衷一是的论题,是多元的、变易的、不可言说而又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问题。脍炙人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以传统哲学的精髓,独特的视角,审视人性,尤其以中国佛学“缘生”理论为基础,构建起“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十六字纲领,透过一个功名奕世、诗礼簪缨之族的兴衰际遇,情仇爱恨,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贤与不肖、勤与惰、贪婪与知足常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性这一永恒的主题。由是表现了永不退色、永不消弥的价值,而无愧于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称谓。

《红楼梦》对佛教文化的哲学解读,比比皆是,不仅表现在对人生际遇的披露、精辟的论议,而且泛滥于家常日用、诗词书画之间,既有发人深省的的当头棒喝,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采。

虽然如此,《红楼梦》对佛教哲学的解读,从根本上讲,大量地揉进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更多地表现在审美的情趣。所谓“谈禅非禅”即此。

有诗曰:

髫龄书肆捧红楼,一帘幽梦几度秋?

因缘聚散应无我,生死荣枯总关情。

谈禅非禅色常在,人性佛性空难酬。

是真是幻多不解,倩谁再做狮子吼。

专家荐书: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国禅宗思想史略》、《禅宗文化大学讲稿》以及《境外谈佛》,麻天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