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Activity -> The lecture -> 正文

中国文化的核心——恩情观念批判(第451期)

时间:2021-01-22

讲座题目:中国文化的核心——恩情观念批判(第451期)

主 讲 人:杨春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协办单位:中山商报

中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时 间: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晚8点

地 点:中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二楼多功能演艺厅(东区竹苑文竹街3号即竹苑壹加壹商场侧直入100米)

主讲人介绍:

杨春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学院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曾经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重点课题多项,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在美学、文艺学 领域有重大影响,建立了自己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体系,发起“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成为“后实践美学”的代表。

讲座提要:

关于中国文化的性质,有道德文化、乐感文化、情本体等说法。中国文化是恩情文化,恩情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首先,中国文化是情理一体,没有发生情感(感性)与理性(伦理)的对立,因此重情,形成了人情社会、人情文化。其次,源于祖先崇拜,基于家族制度,形成了施恩——报恩的伦理观念,孝、弟、忠、义、仁、爱等伦理范畴都体现着恩情观念。恩情观念把情感权力化,施恩者享有了支配受恩者的权力,受恩者要让渡权利报答施恩者,如此由家族而乡党而国家,形成了感恩叙事和伦理秩序。相对于西方的神恩文化,中国的人恩文化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粘合了人际关系,避免了宗教迷狂。另一方面,恩情观念使爱权力化,真爱真情受到限制。恩情文化也是人身依附关系的体现,在这种情感异化中失去了自我和个体权利。恩情文化支撑了封建社会,延迟了现代化的进程。它至今仍然有遗留,表现在家庭伦理、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以及政治伦理中。恩情观念与现代性冲突,妨碍着法制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建设。因此,应该对恩情文化进行改造,以爱取代恩情观念,建设平等、和谐的社会。

推荐阅读:

1、《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李泽厚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

2、《传统与中国人》,刘再复、林岗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公益讲座,免费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