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Activity -> The lecture -> 正文

华西村的社会转型与后集体主义(第442期)

时间:2021-01-22

讲座题目:华西村的社会转型与后集体主义(第442期)

主 讲 人: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协办单位:中山商报

中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时 间: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晚8点

地 点:中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二楼多功能演艺厅(东区竹苑文竹街3号即竹苑壹加壹商场侧直入100米)

主讲人介绍: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与教学兴趣为文化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质性研究方法及乡村社会学。先后在国内一流期刊《社会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2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南京大学学报》、《社会》、《中国乡村研究》、《社会理论丛刊》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个人著作《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与人合著合译主编若干著作。

讲座提要: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始建于1961年。从2001年起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几十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个集体经济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参观学习。

在市场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华西村成了学界争论的焦点。集体主义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华西村的共同富裕具有哪些特征?华西人的生活究竟如何?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周怡教授选择华西这个充满神奇而有争议的村落,通过长期深度的田野调查,对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华西村现象进行系统的社会学诠释,客观展现了其发展逻辑和乡土规则,将其提炼为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后集体主义”类型,既揭示了华西村的特殊性,也显示了其发展的一些普遍性,丰富和加深了对中国乡村发展多样性的认识。本场讲座,周怡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华西村的经济和管理模式,为听众展现一个真实的华西村。

推荐阅读: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周怡著,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6年版。

公益讲座,免费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