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Resources -> Project information -> 文化聚焦 -> 正文

中山方言文化彰显博爱精神

时间:2017-11-09

一、中山方言概况

中山市内有粤语方言、闽语方言、客家方言三种类,以讲粤语的人占多数,而各种方言在不同的地方又有细分类,表现为“十里不同话”、“隔村不同语”,其分布如下:

1.粤语方言,占比约85%,一般称作白话,分为4种:

(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和南朗镇。

(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

(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

(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古镇话、曹步话和海州话。

2. 闽方言,占比约12%,中山闽曾经被泛称为村话,沙溪、大涌两镇主要是隆都话方言,中山市内的坦背镇观栏村、南区环城的月山村、寮后村、金溪村、沙田村、树涌村,板芙镇的深湾村,神湾镇的芒涌村等存在较小的闽方言 “方言岛”。使用该方言的人口约12万人。内部大致可以分为3种:隆都话(近闽南和潮汕方言)、张家边和南朗话(近闽东方言)、三乡话(近闽北方言)。

3.客家方言,占比约3%,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

二、中山方言的历史沿革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南朗镇的龙穴彩陶遗址、石岐区的白水井遗址、大涌镇的全禄遗址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中山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中山属南越国领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中山重回汉朝中央管辖,此时中山地区的语言都是古越(粤)语。秦汉时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开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外来语言开始引入。三国时,中山地区属于吴国领地。西晋末年,晋朝皇族之间爆发了史称“八王之乱”的宫廷权力争斗,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岭南,其中一部分来到香山岛上,而这批人带来了闽方言和客家方言。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东官郡,中山改为东官郡辖地。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永初元年(420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中山属东莞郡辖地。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中山属宝安县辖地。

1152年,当时的南宋朝廷批准设立香山县,中山地区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建制,当时划了南海、新会、东莞等一部分地区成立香山县,当地居民保留了原县籍的方言,产生了这些白话方言在当时的香山县的分布,即现在的古镇话、三角话等。

到了明朝时期,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淤积成陆,此时香山岛才与大陆相连。当时顺德、番禺等地人民为了逃避各种战乱,纷纷来到新形成荒地,后来开垦为一片片大沙田,而他们也带来了原籍地的方言,使得沙田地区的方言与顺德话相近,这种现象甚至延伸到了中山南端的坦洲,因此该片地区的方言被称为沙田话。

三、中山方言的独特魅力

(一)“方言岛”现象

“方言岛”已成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人一直笃信一句话,“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中山的客家话可以说是一种”方言岛 “现象的典型表现。所谓 “方言岛”,就是说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方言的区域,生活于方言岛之中的客家人在保留自身语言文化特色的同时,一般会因为其独特性而遭到周围方言群落的排斥甚至同化。但在中山这个特殊的地域,由于本土文化的兼容性,客家人与本地人间基本能做到和平共处。以翠亨村为例,它三面都是客家村(自然村),本土人对客家的态度都是比较温和的。这也是客家方言在中山占比才3%也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各种方言和而不同

在中山的方言区中,南朗是一个特殊的区域。该镇一半以上地区讲闽语的南朗话,另外一半则讲石岐话,但无论是讲闽方言的还是客家方言的,那里的人一般都会说石岐话。此外,南区的树涌也类似如此,讲隆都话,也会讲石岐话。上述现象和中山其他地区的人们一般只会单一的中山本地方言的情况不同,这也是南朗在中山方言学上的独特之处。而在东区新安村,一半讲石岐话一半讲客家话,谁也改变不了谁。

(三)各种方言同化融合

此外,迁徙后居民的方言,有的被当地方言所同化,如以前有些东莞人民迁至黄圃一带,也被当地的黄圃话所同化,又如沙溪岗背和水溪村陈姓原从库充村迁去,不讲石岐话而讲隆都话,小鳌溪村林姓从南朗大鳌村迁来,不讲闽南话而讲石岐话,中山刘姓始祖原居住土瓜岭村,一支迁到沙溪溪角讲隆都话,一支分支到新村,一支分支在齐东都讲石岐话,五桂山桂南社贝村有个叫榕树埔的小村,祖籍三乡鸦岗,历史上讲三乡话,近十余年却改讲客家话;或形成了“方言岛”,如火炬开发区的神涌,周围都是讲闽语的,但那里却讲石岐话;神湾的芒涌,周围都是讲客家话,而那里却是讲隆都话;又如五桂山龙塘村,东区长江中心村,四面受客家村包围,数百年头仍然讲石岐话。而作为中山市区通用语言的石岐话,本身就是古越(粤)语与中山地区内各种方言不断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形成的,石岐话本身就是博爱包容精神的最佳代表。

四、中山方言与中山精神

“博爱”“包容”是中山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中山人传承数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深受博爱包容精神的影响,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终身理想。中山这么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山人自己谱写的一部博爱包容史,这在我们“十里不同话”“隔村不同语”的中山方言中有最直白的体现。长久以来,中山人能做到“和而不同”,这体现了一种博爱的文化传承和包容的文化底蕴。中山这块土地上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在这块他们热爱的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从古到今,人口的不断涌入说明了中山一直以来都很有吸引力,而在中山这座既重视传统又博爱包容的城市,我们相信,我们多样化的中山方言定能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正如中山大学汉语言学教授陈小枫所言:方言其实没有好听不好听、土与洋之分,关键是我们心里对它的认同感有多少。的确,如果每一个人可以做到像客家人那样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话,属于我们这一方水土的方言将会如鲜花般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作者单位为中山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