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Resources -> Project information -> 文化聚焦 -> 正文

【网络中国节】端午祝快乐送安康争议背后的真问题

时间:2016-07-22

端午节到来,中国内地微信朋友圈却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这则消息还是以“普及知识”名义开始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6月10日中国新闻网)  正如不少专家指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当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主题,但传统端午节的设立还和民间注重时令节气相关,人们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藉以驱虫除病、辟邪祈福,更在千年演变进程中,衍生出龙舟节、诗歌节等娱乐活动,赋予了节日更多喜庆色彩。安康与快乐都寄予了美好祝福,既然可以互送安康咋就不能互祝快乐?稍加琢磨便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即使是清明节,尽管是个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节气元素,因为是踏青赏花的好时光而被称为踏青节,上坟、扫墓祭祀先人,理所当然要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和肃穆气氛,真诚寄托我们的缅怀和哀思之情,但纪念终究是为了感恩、出于传承,更加积极、乐观地奋发前行,庄重的仪式感之后,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即便是祝快乐又有什么不可以?

  我国不少传统节日,既有鲜明主题,又有民间禁忌,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一来,我们应该始终秉持对民俗节日、文化的充分尊重,二来,也要对某些不合时宜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旧规矩进行必要“扬弃”;更重要的是,既要认识到这些节日的民俗性、多元性,又要深刻体悟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更要善于“用心”过节,而不只是满足于格式化的过节形式。

  清明节能否道祝福、端午节送安康还是祝快乐,争议的背后客观上显露出对节日内涵的认知肤浅,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刻意强调此而忽略彼,甚或不排除极个别妖魔化之嫌。不是以客观、科学、辩证、善意的态度,引导人们知节日、懂节俗、会过节,倍加珍视和善待民族节日文化,而过度放大“节日不宜”,简单地强调这不能、那不许,既不利于帮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全面、正确认识传统节日,增强文化自信,也难免可能令大家滋生“怯节”心理,导致传统民族节日陷于日益式微的的尴尬局面。(南方网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