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追问“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
本报“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系列报道,针对如何解读影视作品中的东北人形象,影视作品中的东北人形象如何以及为何“片面化”、“脸谱化”,被误读的东北人到底是什么形象,真实的东北人以及他们的生活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如何重塑影视作品中的东北人形象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系统、深入的探讨。
辽、吉、黑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的专家与观众均参与了该话题讨论。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凤凰网等主流网站对本报道予以转载,有的网站还就本报探讨的话题设立网友讨论专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张跣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刘士林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著名编剧王兴东、张继、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李东、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丽军副教授、大连艺术研究所所长杨锦峰、哈尔滨师范大学乔焕江副教授、深圳大学文学院王晓华教授均参与了“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讨论。
剧中东北人形象如何被片面化
由影片《A面B面》,引出了关于东北人在影视剧中的形象讨论。不过,东北人在影视剧中的形象被片面化、脸谱化的问题由来已久。专家认为,某些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东北人和东北生活,要么是抽取元素,想象提炼的;要么是脱离实际,主观臆造的。因此,影视剧中的东北人形象被简单化、脸谱化、材料化、奇观化。有些影视剧故意突出喜剧感而讽刺东北人性格弱点,他们或嬉皮笑脸,满嘴疙瘩话;或小智慧、小幽默,甚至有点儿俗的形象。东北人被影视作品塑造成具有高度娱乐性的漫画式人物。专家指出,影视剧中东北人形象缺乏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何被片面化
专家认为,过度喜剧化掩盖了东北人的本质特征,泛娱乐化倾向促使东北人形象被片面化。同时,脱离时空背景,割裂人文历史脉胳,没能深入了解东北人乃至东北文化,是影视剧将东北人形象片面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影视剧中塑造的东北人,并不代表全部东北人,也不代表东北人的全部性格特征。朴实不等于庸俗,幽默风趣不等于嬉皮笑脸、满嘴疙瘩话。
有些作品中没能反映出东北人的豪爽和文化心理的形成,没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大气、真实和宽容的个性以及东北人的创业精神。只有深入了解东北文化的创作者才能够创作出真实的东北人形象。泛娱乐化倾向促使东北人形象被片面化。专家认为,东北人是和东北这个独特的空间互动生成的,脱离了东北这个具体的地理和历史时空,割裂人文历史脉络,东北人形象必然缺乏生命力。割裂人文历史脉络,东北人形象难以立体化,塑造东北人不应去历史化、去生活化。
如何重塑影视剧中东北人形象
参加讨论的专家认为,影视作品中的东北人塑造,要打破一味的喜剧化或正剧化框框。张丽军认为,实现东北人形象塑造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地域性,应结合丰富深厚的黑土地文化,对银幕荧屏中的东北人形象进行外在气质与精神内涵的重塑最重要。
李东认为,重塑形象应当去 “五化”。
从 “误解”到 “误读”,再到“误判”,是一个递进式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东北人的认知偏差、态度偏差乃至观念偏差。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去“神化”、去“丑化”、去“异化”、去“物化”、去“噱头化”。张跣认为,重塑形象关键在于真实全面地了解东北人,尊重文化差异。
王晓华认为,人们对东北人的认识与电视密切相关,影视编导应当多挖掘东北的现代生活,将东北的现代化和时尚感展示给全国观众。也就是说,让观众看到多元化的东北。王晓华同时认为,文化名人要起到带头作用,文化名人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应该对提升东北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剧张继认为,东北人有责任树立自己的形象,眼下并没有找到真正能代表东北人的标准人物形象,东北人的形象更需要每一个东北人努力去树立和塑造。你希望大家心目中的东北人是什么样的,那应该用自己的表现去证明。
编剧王兴东认为,我们东北的题材+东北剧作家+东北导演+东北表演艺术家,大家齐心合力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真实反映东北人面貌的作品才是硬道理。
一直关注本报“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系列报道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刘士林教授表示,当下讨论“东北人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十分必要。他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介社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现代文化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机械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机器,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影视文化生产商最关心的是每创作或制造出一个东北人形象,有多大的消费价值,可以为影视文化生产商创造多少商业利润。至于东北人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空间与精神需要,以及东北人究竟以什么形象登台亮相,似乎不是他们急需考虑的问题。关于“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的追问就产生了超越影视艺术本身的文化意义。这些问题正是探讨 “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的实质问题。这不仅对今后的影视创作有意义,对于东北人的文化定位更有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追问 “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是为了把一个模糊的问题看清楚,是为了找寻在东北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中生成的东北人的真实形象,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