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文化聚焦 -> 正文

古老民谣又发新声 名城中山再续文脉

时间:2009-07-01

6月24日,12首来自南海伶仃洋的新咸水歌令北京许多音乐人耳目一新。当天,咸水歌的发祥地——广东省中山市把近年来根据流传了300多年甚至更久的咸水歌而创作的作品汇辑后,在北京举办了专题座谈会。著名词作家乔羽、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世光以及刘长安、田玉斌、田晓耕等音乐界人士出席了座谈会。这不仅是音乐界的一件盛事,也是近年来中山市开展文化名城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2007年,中山市制定了六大战略任务,文化中山的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08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战略任务,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化名城的建设,全面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融合,不断增强城市的创造力、凝聚力以及影响力。为了建设文化名城,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通过全社会的力量,投入100亿元来打造八大文化工程,包括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产业文化工程、民俗文化工程、公共文化工程、国外文化工程、“三名”文化工程、生态文化工程。

正如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旭在座谈会上所说,文化名城建设,特别是“三名” (名家、名著、名牌)文化工程建设要有更多的本土名家、名作来支撑,这次《咸水谣》进京就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更好地创新民族民间艺术,使我们的文化名城根基更深,枝繁叶茂。

咸水歌简介

咸水歌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大沙田一带,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它是生活在大沙田地区亦鱼亦农的疍家人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化,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 诗语》和《广东通志》中分别记载:“疍人亦垚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民家嫁女,集群妇共席,唱歌以道别,谓之歌堂。”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风俗篇中记载:“醮子女,歌唱以导其情,日歌堂洒。”可见咸水歌早在明代就广为流行。咸水歌分为长短句咸水歌、大缯歌、姑妹歌、高堂歌4个种类, 表现形式通常都是男女对唱,以谈情说爱、互诉衷情为主要内容。中山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因而咸水歌在中山最为盛行,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山咸水歌”。2006年,中山咸水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