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奉贤文化馆馆长瞿建国有些得意,因为他们今年已经指导了一大批沪剧、小戏、表演唱、小品等原创作品,前不久选送了8个作品参加“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比赛,结果获得了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在全市各区县中位居第一。这已不是第一次。近年来,该区的群文创作已连续几年在全市评比中综合成绩排在首位。
群众文化的原创有多重要?奉贤文广局局长王建华告诉记者,丰富而优秀的原创作品,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其能否繁荣的一个“源泉”;同时,奉贤区并不是请外来专业人员为百姓表演节目,而是在土生土长的文艺爱好者中培养编、导、演人才,这就更能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吸引群众观看,不会使群文与受众之间产生距离。接下来,该区还将把今年获奖的原创作品全部搬上百姓舞台,让当地百姓及时欣赏到各类原创节目。下个月中旬,奉贤一年一度的群文品牌“相约滨海之夏”又将拉开帷幕,届时将在露天广场上连演30多场,累计能吸引10万群众前往观看。在电视等文娱项目多元化的夏季傍晚,这一群文品牌之所以能引起火爆,关键还在其“新鲜度”和“贴近性”。据悉,“相约滨海之夏”每晚的节目都不一样,其中原创节目要占到一半以上。
其实,群众文化的创作现状并不容乐观。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各区县的群文创作队伍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还在坚持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因为搞群文创作并没有理想的报酬,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一行自然就没什么吸引力。于是,不少地方通过“买文化”的方式请专业团队来演出,但节目的贴近性不够,演过之后也很难留下什么,不能做到“扎根”基层。奉贤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创作,比如小戏、沪剧、表演唱等,还勉强保持优势。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大批文化名人曾被安排到奉贤“改造”,他们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至今仍积极指导奉贤的文艺表演与创作。但如今,小戏等传统项目的观众逐渐减少,而小品、舞蹈、音乐等项目越来越受欢迎,但奉贤在这方面的创作却几乎是空白。
于是,近年来,奉贤文化部门竭力推动各类文化创作的繁荣。在人才方面,奉贤文化馆专门从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引进了2位年轻人,并经过传帮带,之后放手让他们去搞创作,今年这2位年轻人首次创作的舞蹈《融》、《小芳》就在“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同时,文化馆的老师们还亲自投身创作,他们在海湾镇发现了一位男中音歌唱人才,于是专门为其量身写了一首歌曲《老伴》,结果也在“上海之春”比赛中获奖。文化馆馆长瞿建国去年尝试写作的小品《白雪的记忆》,讲述雪灾中的感人故事,更是获得了当年的“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比赛一等奖。另外,他们还在各乡镇挖掘、培养土生土长的文艺表演和创作人才,每年都在镇、区分别进行节目选拔比赛,这就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现在,该区分散在各乡镇的文化创作人才就有30位左右。
为了让群文创作紧贴百姓生活,文化部门还建立了专门的“采风”机制。每年,文化馆都会组织创作人员到农业、司法、工业等条线去开题材座谈会,听各条线的工作人员讲故事,从中抓取最新鲜、最贴近时代脉搏的题材和细节,就连当地农业系统去年刚推出的“田头超市”也进入了他们的创作范畴。许多创新作品,就这样从生活中“跳”了出来。一次,瞿建国他们去看望一对退休老夫妻,老奶奶腿脚有病,老爷爷听力不好,两人分别睡在两张并排的床铺上,为方便夜里照顾腿脚不好的老伴,老爷爷特地在两张床之间系了一个红线,一头系在老伴的床沿,另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这样老伴夜里“叫唤”,自己就能“听”到。被这对老夫妻感动,他们回来后便创作了小戏《红丝带》,结果同样在全市获得奖项。源于生活的创作,自然能感染观众。
因为依靠群众搞文化创作,因此当地文化部门是“花小钱、办大事”。今年,为了上海迎接世博会,本市举行了“海宝舞”比赛,17个区县的队伍参加了比赛。奉贤选送的《蓝色激荡》,融入了当地滚灯的元素,让海宝玩起了滚灯,与众不同,结果获得一等奖。要知道,为了排演这个节目,不少地方甚至准备了几十万元的预算,但奉贤其实只花费了3万元。就全区的群众文化创作来说,去年一年他们的创作经费也只有5万元,但却获得了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