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后消费文化以它自身巨大的穿透力解构了之前的消费构局,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不得不承认,在消费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有被消费的可能,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预示着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消费时代。随着消费社会在西方的日益壮大,大众文化也开始大规模兴起,俨然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艺术消费是指为了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享受需求用货币购买、欣赏艺术产品和参与艺术娱乐的经济活动。在现代消费社会以及大众化语境下,艺术消费作为特殊的一种消费现象呈现出特有的形式与内容。
一、艺术消费的大众性
传统意义上,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下,艺术消费显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60年代之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自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的标准化、商业化,可复制性强的文化形态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大众文化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的普及成为大众文化语境下艺术消费的典型现象。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欧洲中产阶级的艺术消费的大众化倾向。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艺术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如今,画廊也成为欧洲一些城市的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它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已渐渐被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的形式所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90年代之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个人秀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乐会,却热衷于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是什么造成如此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看到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是造成艺术消费世俗化、浅层化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驱动,使得文化商人适应消费大众的社会心理需要,借助大众传媒进行艺术消费商业化运作的结果。
艺术消费的大众性把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拉近到普遍大众的面前,从这个层面上看,对于艺术的普及以及艺术的精神意义对于普遍民众的关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艺术消费若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某种简单形式,就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由此带来的艺术消费的浅层次化、世俗化、娱乐性,会不会使得艺术的审美、认知、批判等功能得以淡化或消解?如若这样,我们就要对艺术消费的大众性做出重新的评价。
二、艺术消费的商品化
大众文化的出现改写了原来的文化观念,文化不再是一个以艺术为核心的独立自足的领域,它贯穿了广泛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众文化通过审美化的改造取消了日常生活和文化审美之间的距离。在随处可见的视野中,大众文化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艺术被剥离了原初的特殊性、神圣性光环,成为大众可以随意取用的消费品,大众文化通过消解与美学的核心距离,拆除了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藩篱。
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艺术消费随着文化的大众化也越来越与商品消费具有同质性。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化消费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文化创造的商业追求越来越取代精神追求,艺术产品的娱乐功能取代了审美价值与精神文化价值,审美距离和心理距离被销蚀,艺术变得越来越粗糙,直接导致了媚俗化的倾向,但因此却赢得了广大的消费者。在一个极度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一种追求享乐的需要、追求肤浅和庸俗的需要,以调剂他们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生活。人们不再拒绝浑水式的大众快感,而是积极地追求这种快感。于是那些娱乐性的、时尚的、消费性的、松弛神经的娱乐就成了他们主要的艺术消费品。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作品可复制性导致艺术作品向普通的消费品的过渡,造成观赏者不断增长的心理麻木与心理疲乏,艺术在多元化的同时,也在削弱其独创性。艺术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为大众休闲娱乐活动,审美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被推向市场,艺术家成了名义上的生产者,有的甚至成为“来样加工”的艺匠,一位美国纽约策展人到北京拜访某知名画家,但当他来到画家工作室时,发现画家并不在,一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他的”油画作品前工作,卖力地做着“填图游戏”。有人感叹到,现在画廊越来越多了,而值得看的展览却很少。有的艺术工作者不关心观众是否介入艺术,更不太在意作品能否使人们感受鼓舞和激发心灵,他们只关心艺术的时效性,有的艺术工作者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迎合市场的趣味,制造出大量的艺术垃圾。艺术产品彻底失去了反映现实、批判与反省的功能,甚至失去了作为艺术最核心的价值——审美价值。
固然,我们不能以贵族式的欣赏旨趣来要求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者,但要看到,艺术消费不同于普通娱乐消费,由商业价值所规约的大众娱乐消费只表现了艺术消费的娱乐功能,而艺术消费除了娱乐之外,还应该带领消费者进入审美、精神升华的深层次领域,如果艺术消费仅仅停留在消遣和娱乐上,严肃的公众对话就会演变成幼稚的婴儿语言,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三、艺术消费的符号意义化
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是大众文化得以蔓延开来的社会语境,因此,大众文化的主要任务也就是按照消费文化的逻辑制作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大众文化产品。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概念,更多强调的是经过符号系统所传达的意义,而不是满足实际需要的物质,人们越来越多地把人们的消费兴趣转移到商品的符号意义方面。法国社会学家博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人们通过消费来与客体、集体和世界建立一种关系,来获得一种身份和建构意义,我们购买服装、食品、家具、化妆品或者娱乐,借助于我们所购买的东西来确认我们是怎样的人群,正如一句流行广告词:“我购买了,因此我就是”(I shop, therefore I am)。由此不难理解有些人不惜重金,超出自己购买能力去购置某些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化妆品,某种意义上,购买者正是看重了这些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由这些商品符号所衍生的社会地位、生活品味等价值意义。
艺术消费在某些方面也体现着消费社会商品消费的这种属性,现在有人花大价钱购买艺术藏品,并不是为了欣赏或研究,而是为了表明身份。拥有了价值不菲的艺术藏品就代表拥有了某种阶层的生活方式,此时,艺术品已经变为一种符号的象征意义,代表你归属于这个符号所代表的诸如富有、高品味、高文化素养的社会群体,因此,许多对艺术品鉴赏一窍不通的人也对艺术品收藏趋之若骛。
过分注重艺术消费的符号意义,会造成艺术消费失去本真的审美意义。艺术作品不同于普通商品,艺术消费的过程不仅是消费者用艺术品来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用它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过程,消费者借助于自身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品进行感受、体验、观照、理解、醒悟,对创作者的审美感知进行还原,对艺术产品的内在价值给以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如果只在乎艺术消费的形式意义,而忽略了艺术消费的审美内涵,就等于披着艺术的外壳,而存着空洞、虚枉的内里,失去艺术消费的本真意义。
四、艺术消费的公平性缺失
艺术商品的经济特性决定了艺术消费活动是一个经济运动过程。文化消费活动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文化消费结构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制约,这样势必造成艺术消费的公平性缺失。
从局部环境看,艺术消费的公平性缺失表现在艺术消费的能力高低不平。经济收入水平低的人无法从事价高的艺术消费。在当前,许多艺术消费往往是价格比较高昂的消费,而多数的人群享受不到这样的艺术作品,无法进行这样的艺术消费体验,只能选择低廉的文化消费产品,甚至低俗的文化产品,艺术消费在经济导向的话语权下丧失了公平性,艺术消费显现精英化取向,艺术作品仍是部分有钱人赏玩的阳春白雪,艺术无法真正走近大众。
从外部环境看,艺术消费的公平性缺失表现在文化艺术的霸权主义倾向。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大众文化在全球迅速蔓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体现的也正是一种在全球时代所形成的共同的趣味、共同的感受、共同的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全球化的想象。街上随处可见的国际明星代言的广告牌、好莱坞大片的热映、麦当劳成为一种流行的餐饮文化等都映征着大众文化成为可以“共享”的审美追求与文化趣味,不再存在地域差异、社会差别、政治冲突和阶级对立。然而,这不过是一幅文化共享的幻象,大众文化不等同于民主文化,文化的霸权主义只是借着这种幻象悄悄地渗入,通过传播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自由市场模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体现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艺术产品,挤压着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
艺术消费体现着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西方的文化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民族艺术的消费人群正在流失,民族艺术的资源正在枯竭,许多民间艺术形式都濒临灭绝的边缘,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保护与拯救民族文化艺术已经十分迫切。培养民族艺术的消费群体,倡导大众的民族艺术消费观念也变得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