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基因都承载着人类不变的情感。上图依次为潮阳笛套音乐(刘力勤摄)、郁南禾楼舞(刘力勤摄)和湛江醒狮(苏仕日摄)。
当前广东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探索一条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建设文化强省,全面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尽快形成与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未来,越来越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林雄
《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起草,前后历时8个月。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酝酿、调研和修改过程?文件如何体现广东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实施意见》的哪些措施具有开创性?在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又要避免什么样的认识误区?这些都是文件本身无法回答的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
《实施意见》起草历时8个月
记者:《实施意见》起草前后经历多长时间,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
蒋斌:文件前后经历了8个月。2008年9月,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包括省教育厅、文化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参加的调研起草小组,着手开展《实施意见》起草工作。省委书记汪洋高度重视文件起草工作,对如何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省长黄华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讨论《实施意见》稿。林雄同志亲自主持调研起草工作,对文件的总体思路、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等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并带领调研起草小组深入宣传文化战线和有关地市进行调研。此外,调研起草小组还分别到山东、浙江等地调研了解相关情况,并委托广州、深圳两市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专题调研。
《实施意见》初稿形成后,为确保符合实际、科学可行,调研小组广泛征求意见。林雄同志分别主持召开了宣传文化战线负责人座谈会、文艺名家专题座谈会、社会科学理论专家座谈会;起草组还将《实施意见》分送到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及省政府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各地各部门共反馈了19条修改意见,其中绝大部分都得到了采纳。
广东的文化建设更要注重质量
记者:这是广东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怎么样解释这个“强”字?
蒋斌:大和强的关系,实际上就跟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一样,体现了一种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进步。我理解的这个“强”,是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质量。省委书记汪洋在讨论这个文件时强调,广东文化要把大的做强,把小的做大,就是体现了这么一个要求。
具体来说,一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品数量很多,但具有全国影响的还不多,精品还是略显不足。
二是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比如我们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全省来看,珠三角发展比较好,其他地方一般,不是很协调。
三是产业和内容的关系,我们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制造很发达,但内容的生产和输出相对比较弱一些。
再一个体现在人才和名家大师的关系上,我们有相当规模的文化人才队伍,但具有全国影响甚至世界影响的大师名家还比较少。
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
记者:您说到广东经济社会都处于转型的关口,这时候提文化强省的建设,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蒋斌:现在经济文化融合的趋势是越来越快,经济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文化里面,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经济的决策和发展,文化和经济相互影响。对广东来说,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借助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实际上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再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对人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的素质也好,企业员工的素质也好,都需要提高综合素质。而且,人的素质的提高,本身也是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问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解决有文化产品、文化设施的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干部群众以及公民素质的整体的提升。
今年起设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
记者:《实施意见》中包含大量具体而细致的举措和计划,这其中哪些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
蒋斌:为确保目标实现,《实施意见》通过提出7项工程和22项举措,对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全方位的具体部署,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体现到各种“硬”的手段上。
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件中特别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件显示出省委、省政府对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视。
比如“文化精品工程”里,特别说到要设立“艺术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德艺双馨艺术家和文艺精品的奖励力度。省政府已经于2008年批准设立“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和重大文艺项目的发展。目前,省文改办制订的《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已报省财政厅会签,即将正式颁布;建立了近百人的“评审专家库”,有关评审制度和流程正在制订完善,预计近期就将启动2009年度评审工作。
在“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里,提到要培养文化领军人才,每年面向国内外引进若干名社科理论和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此外,在“文化‘走出去’工程”里,提到要设立“对外文化交流专项经费”。
认识误区解析
是否搞文化只是花钱的事?是否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无法融合?是否文化建设只是政府的事?蒋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细致解析了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认识误区。
搞文化建设是花钱的事
解析:文化也可以赚钱,而且很多文化价值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传播才能实现
一般大家认为搞文化建设是花钱多、回报少,一谈到花钱就舍不得投入,但其实文化也是可以赚钱的。很多文化产业都是需要政府前期主导、投入和推动,营造一个好的政策氛围,让文化产业能够良性循环。政府前期不投入,产业就很难运作起来,老是赚不到钱,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恰好是最好的载体之一。运用经济的手段、经济的载体,可以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达到传播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社会效益。像一些电影、电视或图书,我们常常说它有多少社会效益,但如果没有人看,它社会效益再大,也是无法体现的。
我们现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是文化资源远远未转化为产业资源,产业化和商业化人才倍缺,缺乏文化品牌企业。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必须充分挖掘广东的文化资源优势,但另一方面,必须发挥广东对外开放优势,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运作的有益经验,用市场杠杆推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借鉴不是抄袭,抄袭只能永远是“山寨”。
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产业
解析: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能只靠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
很多地方提到文化软实力,首先想起来的就是文化产业,但软实力的提升包括很多方面,所以我们这次要提出“七大工程”。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观念、制度、产品、市场、人才等等,需要各个方面来协调,形成良性互动。真要讲的话,文化建设还不止这七个工程。七大工程是重点,但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的工作,如社科研究和理论创新水平的提升等等。
大家一说到广东,可能会说这里是文化沙漠,有人反驳说我们这里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很发达。可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能只靠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广东下一步发展的大的方向,就是大的做强,小的做大。这不仅仅包括文化产业,更包括文艺精品内容生产、名家大师的培养,还有公共服务、公民素质的提升等等。
文化只是文化单位的事
解析:应该变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共同参与,每个公民都有份
文化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文化界的事,更不仅仅是文化单位的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过去是政府主导,现在应该变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共同参与,每个公民都有份。
政府要做的,主要是政策的支持、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通过氛围的培育,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和专项资金的扶持,吸引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尤其是产业界和经济界、投资界精英的加入。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无法融合
解析: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基因,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并发扬光大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和岭南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岭南优秀文化遗产,是广东追索自己的特色、输出文化的重要途径。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已经和现代生活无法融合,但在真正有创意的人看来,这种融合也许并不难。比如最近广佛地铁站出口的设计方案中,一个把“剪纸”和玻璃结合起来的方案,就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一名。西安的户外空间里,皮影和剪纸的元素随处可见,最近他们又把皮影印到了斑马线上。
有些传统文化的固定形式也许不再适应现代生活,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基因,承载着人类不变的情感,完全可以和现代生活交融统一。
开篇语
想象的终点
王朔有篇自述体小说叫《和我们的女儿谈话》,里面的主人公去了趟意大利回来硬觉得自己前世是那不勒斯的一个村姑,生起了浓浓的乡愁,中国饭也吃不下去了,顿顿得啃比萨。一种文化的吸引力竟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味觉系统,大约这就是文化软实力下的硬道理了。
这种现象并不能简单用崇洋媚外心理解释,因为反向的例子也有。50多年前一个瑞典小伙子读了林语堂先生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爱上了中国文化,来到中国,穷经皓首,著作等身,他就是著名汉学家马悦然。70多岁的时候,他用中文写了一本书,叫《另一种乡愁》,书名准确表达了一个人热爱另一国族文化的情感。
这两个故事比较符合我们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首创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内尔说,软实力“是一种靠着吸引而非强制与收买达到目标之能力”。它可以很大,大到集宗教、语言、教育、生活方式等等之大成;它也可以很小,小到一杯凉茶、一个淳朴善意的微笑。但它并不凌空虚蹈,它从来都是现实生活的产物,看似绵软,却有如水银泄地般的渗透力,滴水穿石般的塑造力。
不可否认,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旧的平衡已经打破,各种文化、观念在这个高度浓缩的时空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人们在种种矛盾中难免迷惘。是在冲击中失序,还是在交融中提升,排头兵广东站在十字路口,这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广东这时出台《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提出文化强省这一新的建设目标,无疑具有风向标作用。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广东经济体量之大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在巨大的经济规模之下,是数量同样庞大的人口和他们巨大的精神需求,物质生活越是富足,对文化身份认同感的追寻越是迫切,精神和道德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越是凸显。在多种文化的碰撞、对比和冲突中,摆脱了物质困窘的人们,是否也同样拥有一个富足、自得、完满的文化精神生活,是否充分享受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决策出台的大背景。
事实上,广东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广东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关照。2008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720亿元,连续五年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已是广东经济的核心支柱。广东在公共文化事业上的大手笔投入,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生活。而广东志愿者队伍在汶川地震等大事件中的出色表现,也大大改变了说广州人冷漠的种种偏见。
此次出台的《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第一大举措就是提高公民素质工程,包括了弘扬广东人文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等内容。这一人本主义的立场,再一次说明了我们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和道德生活,是个体灵魂如何在这个变革的年代得到适意的安放。
如果我们相信人类的走向是一个从“恶”到“善”的历程,我们就会相信,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比之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将有着更加突出的表现。
在这个文化跨国流动频仍的全球化时代,在不可逆转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之中,我们也会乐见随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更多的人热爱我们的文化,一如50年前不远万里来到四川报国寺学汉语的瑞典小伙马悦然;我们更衷心希望,充满东方智慧有容乃大的中国文化,能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人类共同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现实出发、从悠久的历史传统出发、从优秀文化融合的必然性出发,我们就能冲破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矛盾,抵达充满生机的想象的彼岸。
而人民的福祉,正是我们一切想象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