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对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后发现, 他们都是“千元档”,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工资不及同龄农民工,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甚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这项统计使我想起了30年前比喻中国人才经济地位的一句老话:论收入,“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如果这世界上还有30年一轮回说法的话,如今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似乎又陷入了脑力不如体力、知识不如算计的境地。
根据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0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前50位城市中,上海、深圳和北京等6个城市2008年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收入在2500元人民币至2982元之间,其余44个城市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平均在2000元人民币至25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在大城市中只能算是中低收入。
知识与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对知识的尊重不是停留在嘴皮上,要落实在现实的行动上。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中国人才饱和了,并不是中国不缺大学生。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是太多了,而是远远不够。美国人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已上升到28%,奥巴马认为这还不够,提出“美国毕业倡议”,计划使美国在2020年以前重新成为高等学历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目前美国约有600万人在社区大学接受二年制高等教育。而奥巴马的目标是在10年内将这一人数增加至1100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能会有许多因素,而让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大学生就业成了拼爹的游戏。在就业市场上,一个人的才能、知识可能不是能否找到工作最主要的因素,四年的大学苦读竟然不如有个好爸爸,这是我们社会最刺痛人心的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工相同。我们不能歧视农民工,他们靠劳动赚钱很光荣,况且他们赚的也不多。但问题的要害是在一个社会,如果教育不能改变贫穷、不能使人们的生活改善、不能提高人们的收入,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贵族,而是让人们用知识为社会造福、改变人的命运并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我在多篇文章中谈到,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个人的收入成正比,这是社会对接受教育者的回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美国,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人,年平均收入约为3万2693美元。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人,年平均收入约为6万2185美元。获得硕士以上毕业文凭的人,年平均收入约为8万6316美元。
即使在遭遇经济危机风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等于有了较强的保护伞。美国没有高中文凭的人失业率为12%。仅拥有高中文凭的人失业率为8%。有大专文凭的人,失业率为6.2%。大学以上文凭的人,失业率最低,为3.8 %。
一个社会不应当是吃大锅饭,也不应当是专门保护哪个群体,但一个社会最受尊重和保护的应是知识和人才。当受过四年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工资与农民工一样的时候,不是农民工的收入高了,不是咱不差钱,而是说明大学生的工资太低了,低到教育已不值钱的地步了。这难道还不值得社会去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