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文化聚焦 -> 正文

青年作家质疑元宵节地位被低估 呼吁放假三天

时间:2013-04-09

美轮美奂的元宵灯会

“同样的作为我国5大民俗传统节日之一,为什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有放假公休而元宵节却没有?”湖南籍著名青年作家和知名文化评论人张一一近日为元宵节的地位被低估而“打抱不平”,认为元宵节也应“一视同仁”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并放假三天,引发网友热议。

张一一表示,元宵节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节期在我国唐代时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而元宵节在《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的着墨和分量也举足轻重,“破镜重圆”等典故也与元宵节息息相关,挂灯笼、吃元宵、猜灯谜、踩高跷、赏花灯、舞狮子等重要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历千年而不衰,元宵节期间白昼为市,夜间燃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在台湾,还有着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有着深刻而厚重的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堪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提高元宵节的节日地位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张一一认为,从唐代诗人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和,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照人来”到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再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柔软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的“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都溢满诗情、不尽浪漫,因为元宵节给我国古代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相见的难得机会,张一一认为元宵节在我国文化中实际上扮演了一个“情人节”的重要角色,“将元宵节设为法定假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既可增强民族自信,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还可消减所谓‘西方情人节’对我国年轻人的冲击和影响,两全其美一举多得,应可得到国人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链接:

元宵节来历:曾是中国狂欢节 古时曾放假十天

2012年02月06日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记者张中江) 又到一年元宵节。民俗专家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古时元宵节可称“狂欢节”,曾经放假长达十天。不过由于时代变迁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今天的元宵节虽然恢复了一些旧时习俗,但已不像过去那么热闹。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显得有些“另类”——游艺项目众多且主要在夜间举行。是夜,灯火通明、鼓乐喧天,在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颇为少见。民俗专家认为,元宵节可称是全民的“狂欢节”。

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节日逐渐式微,元宵节也不例外。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不少节俗重新被挖掘出来,灯会、猜谜等活动越来越多。尽管如此,与其鼎盛时期相比,元宵节喜庆是喜庆,“狂欢”意味已经大打折扣。对很多普通的工薪族来说,元宵节当天还要继续上班,劳累的一天与平时没什么差别。吃些元宵(汤圆),再把没放完的鞭炮都放了,这个年也就算过完了。

一个本来极富娱乐性的节日,为何在当下难以吸引人参与?中国的“狂欢节”还有可能重现盛况么?不同的专家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从国家祭祀活动发展成全民狂欢节日

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到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隋初,元宵节完全成熟。明清以来,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其主要内容是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游行活动中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则是元宵节的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西汉的国家祭祀活动最终发展成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节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岗也表示,元宵节发展到明朝时非常受重视,曾一度放假十天。这个节也确实非常热闹,放灯、放烟花等都是一般节日所不具有的。

而今元宵节为何没有了狂欢

王岗认为,和其他很多传统节日类似,今天的元宵节之所以显得没那么热闹,可能是由于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了,对于节日的感觉也越来越淡。还有一方面的现实原因是,元宵节没有假期,大家都忙着上班。在他看来,如果过节又不放假的话,就没什么意义了。

陈连山表示,元宵节习俗传承上出现一些波折,有历史上宗教等方面的原因。而且,夜间人群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几年前的北京密云灯展踩踏事故就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那么,这个节日还能否再重现昔日的繁盛?陈连山认为,现在元宵节的活动已经多起来,很多习俗也恢复了,光北京就有好几个灯会。全国范围内,他认为也有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比如河南洛阳的灯会能够盈利,山西柳林的“盘子会”和南方的“烧瓦塔”等群众参与性都很强。不像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主导的元宵节活动,观看的人还没有表演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