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文化聚焦 -> 正文

【广东省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播种文化 振兴乡村”: 唱响“城与乡、山与海”的对唱

时间:2021-05-20

“播种文化 振兴乡村”:

唱响“城与乡、山与海”的对唱

工作背景

为实现精准扶村强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开展“播种文化 振兴乡村文旅志愿者在行动”(以下简称“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

在实施“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中,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通过建立多层次播种文化体系、组织优秀文艺资源进农村、建立文化扶贫机制等方式,将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输送,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乡村文化队伍素质、乡村文艺社团建设水平提升,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焕发出新时代新风采,实现党建与创建的深度融合。

工作做法

在“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中,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根据当前党建工作要求以及基层公共文化发展需求,统筹各方资源,打破城乡之间的障碍,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有效推进项目进展。

一是建立多层次播种文化体系。“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通过派送专家结对、推行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发展乡村艺术团、开展网上培训课程等形式,建立起多层次的播种文化工作体系。

二是发挥总分馆资源输送作用。“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结合中山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两式两员四协同”的制度优势,深入开展“两员、双派”工作,大力推动中山纪念图书馆、中山市文化馆及其各分馆的服务资源、工作资源向乡村倾斜和联动,促进服务走向“一张网”“一盘棋”。

三是组织优秀文艺资源进农村。“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通过向镇区和农村配送“文化关爱筑梦中山”三进活动、“村村好戏”、“你点我送共享文化”等优质公共文化活动,实现以演出活动为载体开展文艺播种工作,推动镇区文艺播种内生机制的形成。

四是建立文化扶贫机制。中山市文广旅游局组织相关文化项目,定点帮扶广东肇庆市广宁县木格社区和木源村、云南省昭通市,助力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并提供中山市有关数字化文艺课程给对口帮扶地区,在网上进行传播推广,提高文化惠民覆盖面。

工作成效

自2020年7月25日“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在沙溪镇启动以来,中山市按照工作部署,发挥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很好的工作成效,如“成长的美好”中山市文旅志愿者昭通行摄展,从摄影的角度展示扶贫成果,繁荣中山昭通两地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一是以文化为推手,有力推动“三创”工作顺利开展。今年是中山市创建全国文化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简称“三创”)的关键之年,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播种文化振兴乡村”项目与助力“三创”相结合,在文化项目的开展上、在文旅志愿者的组织上、在创建工作任务落实上实现有效对接,既推动一大批“播种文化振兴乡村”项目得以落实,也为“三创”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以人才为支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末梢和薄弱环节,“播种文化振兴乡村”行动,发挥党员干部和文广旅系统的人才力量,将文化人才送进基层,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既补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让基层群众可以就近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提高了基层文化部门、文体社团的文化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

三是以“互联网+”为路径,开创结对帮扶工作新局面。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播种文化振兴乡村”通过将文化送到基层、送到对口帮扶地区,聚焦乡村文化振兴,落实“结对子种文化”的各项工作,有效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乡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形成政府主导、社团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结对帮扶工作格局。

如中山市文化馆与昭通市文化馆结成友好帮扶关系,开展“乌蒙山下的文化慕课”——中山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文化扶贫项目,以“数字文化精准扶贫”的理念、扶贫又扶智、公益和商业、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手法,通过开展数字文化资源共享、线上直播开展文化活动、线上直播带货慕课、中昭两地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文化慕课线下交流活动,不断探索文化志愿精准扶贫。项目服务昭通市县12个文化馆,146个文化站,4所援建学校,接受服务对象10000余人次。项目开展以来,已向昭通送上120多个文化慕课,并通过昭通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免费向市民播放;组织专家型和指导型文旅志愿者,每周定期开展线上直播艺术课堂,共授课60节,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昭通学员与中山专家型文旅志愿者面对面交流。

除了线上文化慕课外,中山市文化馆积极组织专业型文旅志愿者前往昭通开展各艺术门类的线下交流活动。分别进行了摄影、戏剧等艺术门类的交流,在中山举办了“只有山歌敬亲人”、“又唱山歌敬亲人”昭通风物摄影展、“成长的美好”-中山市文旅志愿者昭通行摄影展等展览。2020年,“成长的美好”中山市文旅志愿者昭通行摄影展项目被列入中山市文艺创作生产重点选题,并入选2020年“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实施项目。项目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中山市和昭通市扶贫办的高度重视,获得人民摄影报、搜狐网、南方网+、中昭两地等多个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创新与示范性

一是以党建引领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该行动以美好生活愿景团结和组织群众,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乡风文明发展。

二是以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助推乡村振兴,不断探索“党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加快推进新时代新农村发展进程。

三是成功探索出党建+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党员干部的积极行动和勇于开拓,让公共文化得到更长足的发展,焕发出更年轻活跃的生命力。

四是探索出文化扶贫的工作模式,通过与昭通市开展慕课教学等形式,将城市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山区输送,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发挥文化无声润物的功能。

专家点评

乡村是滋养文化根源的土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山市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启动了播种文化,振兴乡村的行动计划。

该计划坚持党建与创建深度融合的路线图,将党建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担当。

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既注重采取派送专家帮扶,推广文化志愿服务,开展网上培训等常态化手段播种文化,又注重发挥文化馆、图书馆资源输送作用,布下一张网,下活一盘棋,采取你点我送,共享文化成果的特色服务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该计划既注重运用文化扶贫、活动走亲的方式为肇庆广宁、云南昭通的对口扶贫点从队伍建设、惠民活动、数字化传播方面提供服务,又注重以党建引领文明新风,依托乡村广场、文化室、农村祠堂等文化阵地组织开展乡规民约教育、名人名家故事讲述、农耕文化传承、文化产业运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

(点评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杜佐祥)

end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总监制 /林金华作 者 /谭志红责任编辑/汪 婧

点“在看你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