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文化聚焦 -> 正文

【广东省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 融媒体全民艺术普及的新尝试

时间:2021-05-20

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

融媒体全民艺术普及的新尝试

01

工作背景

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

中山市文化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其作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中山市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2019年,中山市文化馆与广东广电网络中山分公司合作建设中山市4K智慧文化课堂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广电网络用户覆盖广、网络支撑成熟的特点,在文化馆搭建4K文化课堂主演播室,各镇区分馆搭建子课堂,实现主演播室和各子课堂互动。由于契合4K技术发展的社会趋势,中山市4K智慧文化课堂项目将文化演播室的优质文化直播课和点播课传播到千家万户以及各镇区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服务机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今年1月下旬起,全国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暂停开放,各类现场活动全部取消。中山市文化馆也不例外,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春节期间各项文艺活动也暂停举行,疫情给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为丰富广大群众在防疫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山市文化馆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形式,首创多渠道直播文化课程——“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将公益艺术培训、体验、演出、展览等活动搬到线上,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普及全民艺术素养,确保疫情防控与服务群众两手抓,两不误,让广大市民宅家也可享受精彩的文化大餐。

中山市文化馆利用“云课堂”演播室与镇区分馆进行连通,让镇区的文艺骨干能够突破地域限制,更好地与授课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云课堂”可自动帮助老师录制课程,通过AI自动识别教师与学生互动状态,实现各镇区分馆在线互动提问、互动演示示范和作业点评,达到总馆与分馆间的在线互动。目前,该项目已开通开发区、小榄、东凤、南区、三乡、坦洲等10多个镇区分馆的在线互动学习功能,接下来将力争24个镇区分馆全覆盖。

02

主要做法

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室内照片

(一)联手广电企业,搭建“智慧文化课堂”互动演播室。2019年,中山市文化馆开设与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合作,建设中山市4K “智慧文化课堂”互动演播室项目。项目在文化馆主演播室设置5个高清摄像机位,每个机位都具备人脸识别和运动轨迹分析的智能跟踪技术,能根据教师的具体位置、走动方向准确地对其进行自动跟踪拍摄、自动对焦以及镜头切换。现场录制采用广电高清技术,既能提供清晰、流畅、稳定的高清直播画质,也可支持4K超高清直播及录制。

(二)打造1+24互动课堂系统。“智慧文化课堂”一期建设将中山市文化馆中心馆与小榄镇总馆、南区、三乡等6个镇区总分馆组建成1个主馆+6个镇区总分馆的互动课堂系统;二期建设联通主馆与全市18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1+24的互动课堂系统。

(三)实现主演播室和各子课堂互动。“智慧文化课堂”通过导播台的交换机等系统核心设备,及广电安全、可靠、稳定的VPN专线网络传输,实现与全市24个镇区的实时联网。总馆监控室3×3的55寸拼接屏实时显示导播台监控图像,同步把24个镇区的实时画面同时投放到一面屏幕上,图像以列表方式显示全市24个镇区子演播室的实时动态,实现直播过程全程监控。

(四)以“云课堂”助力疫期公共文化服务开展。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山市文化馆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形式,依托“智慧文化课堂”互动演播室推出“云课堂”,开设“文艺创作讲堂”“艺术普及讲堂”“非遗讲堂”“公益讲座”4大板块内容,将公益艺术培训、体验、演出、展览等活动搬到线上。

其中:

1、“文艺创作讲堂”面向全市文艺创作骨干和文艺爱好者开设,邀请王军、姚峰、秦川、裘华松等专家学者担任主讲,累计在线互动直播24堂名家课程,内容涵盖舞蹈、戏剧、词曲、合唱、声乐等多个艺术门类。课堂与广东广电网络中山分公司再次合作,通过“文旅中山”电视门户同步直播到全市所有数字电视网络线路终端用户。

2、“艺术普及讲堂”借助“钉钉”平台,以“线上学习+教学群辅导”的全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10项公益艺术直播教学活动。讲堂邀请中山市艺术骨干通过“智慧文化课堂”系统录制涵盖书画、手机摄影、水彩画、语言艺术、手工DIY超轻粘土、硬笔楷书技法、瑜伽、等门类的课程内容。每门课程每周开设两次课,一次直播教学,一次作业点评和在线答疑,课程结束后,直播录像被上传至各平台,让新加入的学员能够及时重温。

3、“非遗讲堂”主要宣传中山市非遗项目。自3月始,课堂邀请中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相关艺人,在演播室录制“艾果制作”“沙涌马家枪”“小榄刺绣”“石岐醒狮”“咀香园杏仁饼制作”“中山沉香”等本土非遗项目,通过“云课堂”播出,弘扬本土非遗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技艺。

4、“公益讲座”自4月起每月邀请一位专家,录制“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赏析”“新时代中山装的革命”“听徐文泽讲荀子的修身境界”“水彩艺术讲座”等“云课堂”主题公益讲座,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艺术的熏陶。

(五)开通多个新媒体平台,扩大“云课堂”受众群体。2014年4月,中山市文化馆即正式开通了“中山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经过6年多的运营,公众号现有粉丝2.4万余,累计推送信息872条,信息浏览量124.5万余人次,具备资讯速递、数字馆、活动报名等在线服务功能,实现了与馆办网站的互联互访,可以让市民群众随时随地收看“云课堂”并参与到互动交流中来。此外,中山市文化馆还开设抖音号、中山非遗小程序、线上VR展厅等新媒体平台,有效扩大了“云课堂”的受众面,为更多市民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03

工作成效

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室内照片

中山市文化馆推出的“云课堂”,以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扩大了课堂的受众面;以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的课堂为中山市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因此获评2020年广东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在线教育类”先进典型荣誉称号。

(一)首创全国文化馆多渠道总分馆在线直播互动功能。受疫情影响,在文化馆现场展览、培训等活动按下暂停键的情况下,中山市文化馆与广东广电网络中山分公司合作打造的4K“智慧文化课堂”互动演播室,独创全国文化馆实时互动直播“云课堂”,实现总馆与分馆间的在线互动。

(二)建设完成“1+24”文化馆总分馆互动课堂系统。“云课堂”以中山市文化馆为中心馆,联合小榄镇文化馆、三乡文化馆、南区文化馆等6个镇区分馆,及东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古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南头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等18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建成“1+24”的4K互动直播课堂系统,实现主演播室实时直播和各子课堂远程互动功能,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馆总分馆互动课堂系统。

(三)“云课堂”系统平台与广电网络数字电视机顶盒平台实现技术层面对接。“云课堂”每堂直播课程能在机顶盒平台上同步直播,课程内容能实时传送给中山全市110多万的数字电视观众。市民可免费通过“文化中山”有线电视门户收看网络直播及课程回放。

(四)“云课堂”系统与多个新兴媒体平台实现对接。“云课堂”在大小屏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市民登陆中山市文化馆官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即可收看。

(五)4大板块课堂内容深受欢迎与好评。截至目前,“云课堂”共开展“文艺创作讲堂”24班次,吸引9万余名学员收看学习,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员满意度达90.3%;“非遗讲堂”录制完成15个非遗项目相关知识讲座,阅读点击超1.2万余人次,持续提高市民群众对中山非遗的关注度;“艺术普及讲堂”开设128班次课程,吸引6000余名学员参与学习,其中883名参加线上摄影培训班的学员向主讲老师提交了900多幅摄影作品;“公益讲座”已开展4场,在线学习超4000余人次;此外,线上开展的“市民大舞台原创抗击疫情诗词朗诵活动”和“抗击新冠疫情摄影展”,累计参与群众达22万余人次。

(六)探索出后疫期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中山市文化馆的“云课堂”通过直播系统实现总馆与24个分馆的实时连通,让课堂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有效减少了疫情期间的人员聚集。课堂让学员能够在线与专家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互动提问、互动演示和作业点评等功能,在为市民群众提供丰富文化供给的同时,探索出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

04

创新示范性

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

中山市文化馆担当履行新时代社会职责,积极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数字文化服务新形态。其利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网络优势、整合全市文化阵地资源打造的多渠道总分馆在线直播互动课堂“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为全国文化馆首创。

该课堂体现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后的传播优势,更好地发挥文化馆公益培训、全民艺术普及等职能,其“1+24”的总分馆课堂系统实现覆盖全市的课堂现场直播和远程互动功能,有效扩大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面,“线上学习+教学群辅导”的新教学模式有着自主性、过程化、互动性等特点,探索出为公众所接受的在线艺术教学新路径。

充分运用直播、录播、钉钉群等网课运作模式的“云课堂”,使文化馆数字化公共服务挣脱阵地束缚,突破时空限制,助力中山打造新媒体平台数字服务矩阵,并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到志愿服务、科普、宣传等更多社会服务领域,在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探索出疫情期间、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助推城市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05

专家点评

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外宣传栏

该项目是中山市文化馆与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合作建设了中山市4K“智慧文化课堂”互动演播室项目,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其创新点:

1、文化馆与广播电视网络合作,形成了文化+科技的力量。改变了文化资源缺失渠道,广播电视缺失文化内容的现状,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实现共赢。

2、完善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搭建了数字文化馆的总分馆架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打通了多平台的通道,整合全市文化阵地资源,打造的多渠道总分馆在线直播互动课堂“云课堂”,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面更广、效益更好。

4、“云课堂”模式探索了疫情期间、后疫情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路径,助推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点评专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 王惠君)

end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总监制 /林金华作 者 /郭洁琼责任编辑/汪 婧

点“在看你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