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文化聚焦 -> 正文

【广东省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三三三”工作模式: 有效破解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难题

时间:2021-05-20

工作背景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革任务,要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统筹整合利用,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14年9月,中山市被原文化部确立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城市。2018年底,中山全市270家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在4年多的建设过程中,为破解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难题,中山市选择30个行政村为试点,逐步探索实践形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三三”(即: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的“三元服务空间”,形成基层党委、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的“三方联动格局”,实现“文化+公益+便民”三项服务的融合)工作模式。通过实施“三三三”工作模式,中山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末端”整合,形成“小平台”承载“大服务”“小中心”整合“大文化”的工作格局。

工作做法

(一)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三元服务空间”

一是标准化。为了规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山市制定出台《中山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标准化。

二是特色化。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中山市因地制宜配置特色化服务空间,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同时,形成“一社区一品牌”的特色文化服务格局。

三是数字化。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中山市通过搭建社区文化网络服务平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新渠道,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的综合文化服务,有效突破基层文化服务供给的时间空间限制,扩大其覆盖面。

(二)形成以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人才参与运作的 “三方联动格局”

一是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主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作。由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主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作,让中心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二是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山市通过每年举办的“博爱100”社区公益文化创投活动,还通过整体委托、项目委托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组建行政村(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供给模式。

三是购买社工机构服务。中山市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力量,参与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公益项目运作、个案跟踪等服务。

(三)促进文化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三项服务融合”

一是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来自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推动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与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建共享。

二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多元化服务有效融合。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服务与社区政务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家庭服务等全面融合,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区综合服务模式。同时依托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引入社会力量,实现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的交织共融。

三是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社区便民服务点。引入“图书室+咖啡”“图书室+茶座”“电子阅览室+公益培训”等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工作成效

(一)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治理方式改革,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治理水平

“三三三”模式鼓励各镇区结合本土资源优势,着眼本地群众需求,探索更贴合基层实际的建管模式。模式促进基层服务阵地从分散向集成转变、管理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服务格局从独唱向合唱转变的“三个转变”,破解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难题,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治理水平。

(二)推动形成“一社区一品牌”的特色文化服务格局

在“三三三”模式的主导下,中山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呈现特色化。如大涌镇青岗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社区练歌房这一特色文化场室打造的“三点三老友记休闲坊歌会”;民众镇锦标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社区电子阅览室面向社区内老人开办的“e办事公益文化培训班”等。

(三)数字化平台有效串联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

“三三三”模式下,中山市打造的“乐在社区文化O2O平台”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的综合文化服务,有效突破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供给的时空限制,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通过“三三三”工作模式,中山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宣传文化、教育、体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关工委等部门的文化资源,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让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四)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优化

“三三三”模式下,中山市各镇(区)积极投入,通过盘活存量、整合利用等方式,充分利用旧学校、办公楼、祠堂等资源来完善优化辖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并配备大批新设备改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供给,提升了场地设施综合管理和利用水平。

(五)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与精准

“三三三”模式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资源下移、服务下移提供了坚实的支点,原本分散于不同部门和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正逐步定点投放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来,各镇区提供服务、组织活动更注重结合群众的需求和喜好,“菜单式”“订单式”“定制式”服务逐渐成为主流,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活动和服务更加适销对路。

(六)有效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

“三三三”模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资助、委托管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等途径,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打破以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过多依赖体制内资源的局限,推动社会力量根据社区群众需求提供更精准、更多元化、更丰富的服务项目,大大增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活力。

(七)探索出贴合基层实际的建管模式,并朝更广层面延伸

“三三三”模式鼓励各镇区结合本土资源优势,着眼本地群众需求,探索更贴合基层实际的建管模式。如突出综合性的中山市南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以文化服务为引领、以公益服务为支撑、以便民服务为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小榄镇根据当地文化社团的特点,探索出“1+1+N”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模式,众多“三三三”地方版模式的有益延伸,促使中山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创新示范性

小中心撬动大文化。中山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三三”工作模式以其创新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并作为全国典型示范在多地的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工作推进会上推广,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及众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专家的认可和赞许,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吸引国家、省、市级领导和业界人士前来中山调研学习。“三三三”模式作为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大亮点,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为全省乃至全国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鲜活的基层实践样本。

专家点评

在国家文化发展政策指引下,中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建设,直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难题,成功探索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三三”工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1)以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为核心搭建三元文化服务空间;

(2)形成基层党委、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方联动运营;

(3)融合文化、公益和便民三项公共服务。

中山市以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为契机,以“三三三”工作模式,实现了合理规划建设、规范管理、有效利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实现特色化发展,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建设样板。

(点评专家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张靖)

end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总监制 /林金华作 者 /郭洁琼责任编辑/汪 婧

点“在看你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