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作背景
![]()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将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场馆纳入全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2019年,中山市出台《中山市共享文化馆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贯通体制内外资源,努力开创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局面,推进公共文化走向多元共享。
共享文化馆,是指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具备面向公众服务的文化设施、空间和服务能力等相应条件,并能常态化以优惠或免费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特色化、主题化、普及化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服务的文化场馆。申报获批的共享文化馆要结合自身业务、功能、特点,在中山市文化馆总馆的指导和支持下,因地制宜,突出文化特色,免费或低价优惠向公众提供主题性、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项目。
2
工作做法
![]()
![]()
(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享模式
在吸纳各类主题性、特色性文化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中山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与共享文化馆签订服务协议,将共享文化馆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市、镇(街道)两级文化部门的工作范畴,避免出现放松不管的现象。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共享文化馆进行评价,并鼓励公众参与,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考核等级评定及经费补助重要依据。
(二)量化明确共享内容和服务内容
对共享文化馆设立清晰化、可量化的服务内容要求,包括:(1)共享常设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各共享文化馆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服务项目,常年共享常设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少于2个;(2)共享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各共享文化馆结合自身经营业务、功能、特点,因地制宜提供公益性、个性化、主题式文化艺术服务,共享公益性、个性化、主题式文化艺术项目不少于1个;(3)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包括培训室、展览室、讲座室、排练室、体验室等可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和空间,常年共享服务空间不少于2个。
(三)强化共享内容的特色化和优质化
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共享文化馆建设中,中山市坚持宁缺毋滥、质量为上的理念,除了设置进入标准和资金扶持标准之外,还特别要求加入的社会资源务必活动项目特色化、服务资源优质化,避免出现文化站或文化馆常设文化活动项目或资源,从而有效保证共享内容的特色化和主题化,弥补政府体制内文化资源有限、特色化不强的短板。
(四)强化活动联动交流机制
市文化馆与共享文化馆建立活动联动举办机制,培养各共享文化馆的策划和组织能力,逐步扩大活动参与面和受益面,提高服务效能;同时指导各共享文化馆之间实行联办活动机制,资源共享,人才互用,如2020年端午期间,元一沉香共享文化馆、刺绣共享文化馆、陶艺共享文化馆之间就开展以端午为主题的香道品尝、香囊制作等活动。
3
工作成效
![]()
(一)创新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共享文化馆是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山已建立起以市文化馆为总馆、镇区文化馆为分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行政纵向结构,正积极探索以市文化馆为总馆、社会机构建立的主体化、特色化场馆为“共享文化馆”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横向结构。中山市通过共享文化馆这种方式,成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提高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也创新了我国县级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二)共享文化馆主题化、特色化分明,丰富共享文化资源内容
目前,中山市已建成18家共享文化馆。首批试点单位中既有以主题化、特色化著称的场馆,如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中医药文化馆、开设陶艺体验项目的大盛陶艺文化馆、展示传统手工红木雕刻技艺的红木雕刻工艺文化馆、弘扬和传承粤剧文化的香山粤剧文化馆、推广中山装文化的中山装文化馆、展示和体验沉香文化的元一沉香文化馆、推广中山特色饮食文化和曲艺文化的荔景苑民俗·曲艺文化馆、创新和传播刺绣文化的香山刺绣文化馆;也有以联合市文化馆开展公益文化艺术普及为宗旨的场馆,如百家琴筝艺术普及文化馆、青宫乡村艺术培训文化馆、东区街舞活力文化馆等。第二批试点新增加了人工智能、创意灯饰等主题化共享文化馆,如奇点人工智能科学实验室共享文化馆、中山市龙泉博物文化馆等,进一步丰富了共享文化馆文化资源的内容。
(三)整合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共享文化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方式,通过引导社会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休闲场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将分散的社会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有效拓宽了文化资源的来源,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特色化的供需有效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向群众提供更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拓展文化馆的阵地资源和服务资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共享文化馆通过资源整合,使更多公共设施和文化资源成为市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使文化场馆真正“活”起来,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培育一批体现中山特色文化的主题场馆,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交流平台,丰富中山地域文化内涵,提高群众知晓率,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运营活力,拓展市文化馆的阵地资源和服务资源。
4
创新性和示范性
![]()
共享文化馆是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亮点。中山市内有很多特色的优质文化资源,为共享文化馆奠定了现实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山积极打造以“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发展路径,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文化艺术机构等的优质资源纳入到文化馆服务体系中来,贯通了体制内外资源,借助社会力量的场馆、服务和资源实现文化馆场地和服务的快速布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这对中山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促进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5
专家点评
![]()
中山市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成功探索出了与当前行政架构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个中心馆+N个总馆+N个分馆+N个共享文化馆”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模式。
该模式主要有以下四大亮点:
(1)制定服务政策与规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标准化发展;
(2)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将考核定级的结果与资金扶助标准对应;
(3)充分共享各类文化活动、服务和空间;
(4)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各类体现地方特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文化馆的建设。
中山市以“共享文化馆”创新市级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以标准化、规范化为要求推进,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建设主题丰富、各具特色的共享文化馆,并能结合智能技术、以免费共享为前提条件的微利服务、文旅融合等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点评专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张靖)
end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总监制 /林金华作 者/甘利英责任编辑/汪 婧
![]()
![]()
点“在看”
你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