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文化聚焦 -> 正文

【广东省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有效降低小微阅读空间借阅技术成本 ——中山市“图书馆之友”

时间:2021-05-20

01

工作背景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服务阵地,承担着传承文明薪火、普及社会教育、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能。在全力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当下,如何让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张考卷有待公共图书馆界给出解答。

2018年中山市印发《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至2019年建成以中山纪念图书馆为总馆、各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馆)及街区自助图书馆为服务点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实现在业务场馆、技术平台、文献资源、阅读活动、人才队伍等五方面的共建共享,有力推动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书香中山建设。2020年,为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适应广大市民跟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调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参与全民阅读,共同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推动全民阅读阵地建设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中山市开展“图书馆之友”项目创建工作,在全市各党政组织、群团单位、学校和酒店等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组织设立“图书馆之友”服务点,中山市纪念图书馆为“图书馆之友”免费办理免押金团体借阅卡并提供使用指导,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无偿一次性提供及配送1000册以上的图书,并定期为“图书馆之友”更换、补充图书,保证图书质量,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设的“图书馆之友”系列嵌入式、特色化、休闲风共享阅读空间,成为中山市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02

工作措施

(一)制定方案,试点先行

在深入基层调研和充分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制定了《中山市“图书馆之友”建设方案》,对“图书馆之友”项目的准入条件、管理方式、服务时数等内容进行细化和明确,同时选定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市审计局等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开展前期建设工作,为总体项目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二)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在中山纪念图书馆及各试点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6月,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市审计局等试点单位相继完成项目的环境装饰、书籍配置、服务公示等工作并对外免费开放,便于群众参与公共阅读。同时,中山纪念图书馆密切跟进项目实施效果情况,针对读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试点建设单位进行磋商,在图书资源、数字资源、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提升,总结试点经验并在全市逐步推开,截止截至2020年7月23日,仅仅一个多月,中山市已有53家单位申报“图书馆之友”项目建设。其中,党政机关17家、事业单位28家(含学校26家)、银行2家、企业2家、学习型组织3家。累计配送图书共135551册,平均每个单位借阅册数达2500册,最高位1.3万册,在全市掀起争创“图书馆之友”的热潮。

(三)鼓励先进,示范带动

中山市文化部门重视“图书馆之友”项目,除了加强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之外,还对运营出色、服务较好的试点单位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如交通银行南新支行“图书馆之友”因其环境雅致、技术先进受到市民群众喜爱,市文化部门除了邀请多方媒体记者现场采访宣传之外,还将该试点建设单位向来自全国的公共文化专家、全省的文化同行推介及大力宣传,促使该银行网点成为全市文化红点,极大促进全市“图书馆之友”的建设积极性,阜沙镇、三角镇等镇也仿效市的做法,结合实际在当地开展乡土版的“图书馆之友”项目建设,有效延长“图书馆之友”项目建设阵线。

03

工作成效

“图书馆之友”通过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党政机关,学校、银行、酒店等企事业单位及学习型组织,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发”的良好格局,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一卡通、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等措施扩大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范围、流通速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能满足市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一)丰富全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中山市将“图书馆之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横向结构上,进一步完善了以中山纪念图书馆为总馆,联合社会机构建设的18家共享阅读空间为分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组织设立的53家图书馆之友为服务点,联合社会力量拓展公共阅读阵地,有效实现全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目标。

(二)打破公共图书馆服务“围墙”,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

“图书馆之友”通过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党政机关、学校和酒店等企事业单位,改变了看书、借书、还书要进图书馆的传统做法,打破图书馆的围墙,将图书馆服务送到社会各个角落,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的良好格局,大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扩大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了文献资源的流通速度,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书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能,有力拓展公共图书馆的馆外服务空间,有效助力“书香中山”“书香机关”建设。如全市第一个参与“图书馆之友”项目建设的中山市审计局就是2019年度的中山市“书香机关”单位。

(三)有效降低小微阅读空间的借阅成本

“图书馆之友”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建设运营轻量化和用户体验“去中心化”。“图书馆之友”的管理员通过“图书馆之友”手机管理系统即可向读者开展借阅服务,而无需依托传统图书馆体系的借阅设备和系统,实现管理移动化、便捷化,大大降低了项目的进入门槛和建设成本;借鉴互联网P2P思维,突破传统的“图书馆→读者→图书馆→读者→图书馆”的图书流转模式,通过“图书馆之友”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之友”组织和组织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图书转借,去除实体图书馆作为线下图书流转枢纽的中间环节,实现用户体验的“去中心化”,极大地提升了图书流转效率和便利性,也有助于促进读者间开展阅读交流,打造阅读社交网络;同时,基于“图书馆之友”手机管理系统进行的借阅、转借记录将同步纳入市图书馆总分馆系统数据,读者可直接在各“图书馆之友”或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系统内归还图书,形成图书资产的管理闭环。

与传统图书馆基层服务点相比,“图书馆之友”转借系统无需配置整套的自助借还设备和相应数量的管理人员,极大地降低了基层服务点的一次性资金投入,降低了基层图书服务点的准入门槛;同时,中山纪念图书馆或中山纪念图书馆镇(街道)分馆根据实际需求把图书批量借给“图书馆之友”,拥有稳定图书资源补充,也无需大额度的持续性投入。图书馆基层投入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使得服务点可以迅速铺开,提升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辐射能力。此外,转借系统使得公众可通过手机操作转借,提高了图书借阅的便捷性,提升了用户的粘性,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

(四)加快推进书香中山建设工作

在“图书馆之友”项目的带领下,中山市、镇(街道)的公共图书流通率、阅读参与人数、服务群体等方面均得到大幅度提升,一大批新型阅读空间得以涌现,大大提高了群众读书的便捷度,增加了公共文化的惠民度和亲民度,提升“书香中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促进我市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书香中山建设和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04

创新与示范性

中山市“图书馆之友”项目,以简便灵活的合作建设方式开拓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方式新途径,有效扩展了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空间;

其小而精、嵌入式布点、网络化的布局设计,让一个个服务节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突破原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筑“大而全”且布局单一的格局,有效补充延伸了基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解决了公共图书馆覆盖面不广、时尚感不浓、休闲生活气息不足等问题;

其“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围墙”,其操作系统实现建设运营轻量化和用户体验“去中心化”:无需依托传统图书馆体系的借阅设备和系统,通过手机管理系统即可向读者开展借阅服务,实现“图书馆之友”组织和组织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图书转借,管理的移动化、便捷化大大降低了项目的准入门槛和建设成本,使基层服务点得以迅速铺开;

“图书馆之友”建成运行并提供常态化服务之后,逐步与邻里文化家、文化馆之友等各类嵌入式场馆形成联动服务,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广泛围的共享,扩大嵌入式活动的参与面、受益面,以良好的服务效能、社会影响力推动共享系列品牌纵深发展,形成“中山特色”的系列共享品牌;

建设在乡村的“图书馆之友”有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在“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岐澳古道文化遗产游径”“华人华侨文化遗产游径”等经典游径的开发推广工作中纳入的镇区优质“图书馆之友”,丰富了中山全域旅游文化内涵,促进了中山文旅融合发展。

作为中山市探索开展共享阅读空间建设的创造性举措,“图书馆之友”项目的创新示范性值得全国公共图书馆馆界参考借鉴。

05

专家点评

该项目按照“哪里有阅读需求,就建在哪里;哪里风景好,就建在哪里;哪里人流密集,就建在哪里”的“三个哪里”嵌入理念,与社会力量通力合作,积极拓展和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空间阵地和成员结构,丰富和完善了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其创新点:

1、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政府制定政策,图书馆制定规范,社会力量建设管理,免费为社会服务。

2、用活身边空间,创造身边便利。激发出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活力,“三个哪里”嵌入理念使基层图书馆呈现出多形态的、富有亲和力的分馆,打破了原有的图书馆体系的格局和生存状态。

3、创新小程序,解决大问题。利用手机转借系统的新技术建立起更加高效的服务机制,实现“图书馆之友”组织和组织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图书转借,管理的移动化,有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点评专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 王惠君)

end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总监制 /林金华作 者 /郭洁琼责任编辑/汪 婧

点“在看你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