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馆情动态 -> 正文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孙立群教授做客香山讲坛说历史人物时指出:读史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时间:2007-11-05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孙立群教授做客香山讲坛说历史人物时指出MC SYSTEMMC SYSTEM222007-11-05T09:42:00Z2007-11-05T09:42:00Z1131751MC SYSTEM6188111.5606CleanClean7.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孙立群教授做客香山讲坛说历史人物时指出

读史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A3版来源于:中山日报2007年11月5日第4676期 作者:赵伟

本报讯 11月3日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孙立群做客香山讲坛。针对当前读史书、学国文在中山愈来愈热这一现象,孙立群指出,无论是读史书还是学国文,市民应端正态度,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以史为镜

获得人生启迪

孙立群讲座的题目是《性格、人品和命运》。他以春秋“政坛双星”吕不韦和李斯对比范蠡,重点阐述了历史人物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导致的不同命运。范蠡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成功源于其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君子般“独善其身”的理想;而吕不韦的失败在于对秦始皇母亲赵姬用情过滥;李斯的失败也无不与他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

孙立群观点独到鲜明,语言风趣幽默,不时引发现场观众的掌声和笑声。讲座完毕,孙立群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吕不韦、李斯和范蠡虽然生活在2000多年前,但现代生活中也不乏他们这种性格的人。我讲这些史事不只是想博听众一笑,更想让大家从历史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以此把握自己的人生,定好正确的人生目标。”

读史大热

应取精华去糟粕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一位听众向孙立群提了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如何从秦始皇的治国之道中获取经验来管理企业?孙立群说,社会上像这位听众那样对读史抱以高期望的人还不少,今年就有一群人以“国学与大智慧”召开主题讲座,他对此的态度是“不以为然”。读历史到底能带来什么?他说:“从中读得一些道理和方法来指导人生是不错的,但若抬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希望从书中挖掘出‘大智慧’,那也不免期望太高了。”

据了解,这两年中山人也热衷于学国文、读历史,还有培训机构专为小学生开办了国文班,学习《弟子规》、《中庸》等国文书籍。孙立群说,他很高兴看到老百姓自发的读史热潮,这说明人们积极追求文明档次,其文化诉求正在提高,但读先贤的书籍要有选择地读,抱着正确的态度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