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出于良好愿望的活动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搭建一座桥梁,建立和完善一种机制,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应有的“文化套餐”,并使之成为制度框架内的经常性行为,同时让更多的人具备消费文化的能力。 据报载,近日,香山讲坛首次走进企业,近千普通工人表现出来的热情让讲座举办方、主讲人颇感惊讶。讲座的主讲人———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周建平博士感慨于普通工人表现出来的对文化强烈的渴求,亦感慨于他们竟然问到了诸如文化侵略这样深刻和专业的问题。 其实让他们惊讶和感慨的不只有这一次。之前中山市图书馆曾在火炬开发区举办图书下企业的活动,主办方事先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企业员工们还是把活动场所挤得满满的。他们普遍反映,能建图书室的工厂毕竟是少数,图书室的书也满足不了需求,区镇的书店和图书室的书也不多,到市图书馆来借书不仅不方便,来回耗费的路费也不划算。 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如此之强烈,显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不只是书,他们也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听戏剧,也会唱歌,也喜欢跳舞。如果有足够的条件,他们并非只会在劳作之后围在一起打牌,或者一堆人围着一部小电视,对着肥皂剧傻呵呵地笑。 让组织者惊讶的还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体表现出来的对文化的渴求,那么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呢?他们对文化就没有渴求吗?我们不应该总是“俯视”他们在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方面表现出来的“低级趣味”,如果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他们“识得更多的字”,如果他们有更多的渠道表达他们的愿望,那么惊讶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如市图书馆,一次次地把借书的渠道延伸到企业和乡村,他们尝试着把香山讲坛搬到基层…… 但是,只有出于良好愿望的活动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搭建一座桥梁,建立和完善一种机制,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应有的“文化套餐”,并使之成为制度框架内的经常性行为,同时让更多的人具备消费文化的能力。 文化名城的建设要以有文化的群众为基础,也只有培育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产业才能更良性地发展。(作者:易立权,来源:中山日报2007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