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是中山的文脉 博爱,就是对全人类广泛的爱。它以爱人为基础,既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也包含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还包括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仁者爱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就有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也包含着深刻的博爱内涵;唐代的韩愈提出“博爱之谓仁”。 博爱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内涵,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内涵,尤其到了近代,“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 到了近代,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的孙中山先生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并付诸于民主革命的实践。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写道:“所谓国民革命党,一国国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1924年,他在重新阐述三民主义时说道:“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包括救国、救民和救世三个层面的“大爱”,蕴涵了人道主义、社会责任和终极关怀等元素,呼唤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幸福开拓更加广阔的心灵疆域。 可以说,中山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其社会构成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在近代中西交会的过程中,中山人扬帆出海,到世界各地创业;现在,在海外,中山乡亲有上百个团体,相互扶持、帮助,体现的也是这种守望相助精神。而一旦回到家乡,他们则为家乡的建设尽心竭力,善举不断。这种精神升华到国家、民族就是一种救世为民的大爱。 博爱精神也是中山的文脉,它已成为了中山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博爱是中山的“精神高地” 中山市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也是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在中西合璧的博爱精神的熏陶之下,中山人爱国、爱乡的精神,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爱精神已成了现代中山人精神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山文化的一个特质。 博爱、包容、创新、和谐—— —今天中山的城市精神,也是以博爱为核心和灵魂,而包容与博爱,和谐与博爱,都密不可分。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中山市一直把大力弘扬博爱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博爱的旗帜几十年如一日高高飘扬。 连续21年的“慈善万人行”和活跃在中山的百万义工,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慈善万人行”能够坚持这么多年,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人心,正说明博爱文化代表了中山人共同的价值取向。“慈善万人行”已经把博爱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中山人心里,植入中山的血脉,成为中山人的新民俗,这非常不容易。它不仅展示了中山人的精神面貌和中山市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可喜成就,更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高尚美德和博爱、慈善的社会风尚在新时代的鲜活生命力与创造力。 “慈善万人行”、“义工”都是博爱文化的载体,它传播的是人道主义、博爱精神,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持久地影响和培育了中山一代新人,培育和同化了中山的新移民,不仅轰轰烈烈,更起到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 在今天,博爱文化已经成为中山的一个响亮、独特的文化品牌。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城市品牌的魅力就是强大的软实力。要通过组织实施博爱文化工程,对中山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提出,组织实施博爱文化工程,要重点擦亮慈善万人行文化品牌。通过加大对慈善万人行活动的创新力度,形成有明显中山特色的博爱文化。同时,注重提升慈善万人行活动的文化内涵,打造展现中山本土特色文化、展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果的新平台。这就抓住了博爱文化工程的关键之处。 博爱光辉照亮“和谐之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其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富裕”、“基本福利权利”等这些具体目标要求和观点中,都蕴含了“博爱”的思想和含义。 作为一种社会风尚,弘扬博爱文化能够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的独特作用,从而引导市民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营造与人为善、友爱互信的人际关系。当在一个社会中,多数人都拥有博爱精神时,这个社会一定会更温暖,更安定,更健康,更公正,更和谐。人和人之间互相尊敬,人人心怀付出和感恩之心,这样的社会,也是人间天堂。 多年以来,中山在弘扬博爱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爱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实施博爱文化工程,还要立足现实,着眼于群众生活,进一步拓宽文化主题活动和旅游文化活动,将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红十字文化与博爱精神相结合,增强博爱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样才能使博爱文化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不断增加新的内涵。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把“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为组织实施博爱文化工程的重点内容,提出要“依托深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山独特的人文精神,开拓完善日常化、长久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促进中山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际上就把促进志愿者事业作为弘扬博爱精神的载体,凝聚社会力量扶危济困,促使志愿服务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把博爱化作驱动力,促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来源于: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