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馆情动态 -> 正文

长洲醉龙、崖口飘色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时间:2008-02-03

1月31日,记者从文化部网站获悉,近日,文化部办公厅已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其中,我市的南朗崖口飘色、醉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榜上有名。 2007年,文化部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经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根据项目价值,对全国2450个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新入选项目564项,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134项。 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的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南朗镇崖口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据清同治七年版《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色彩。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色不同,南朗崖口飘色以最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 崖口飘色色彩绚丽,故事性强。另外,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头牌、罗伞、彩旗上有精致的粤绣,也是崖口飘色的特色民间艺术。崖崖口飘色于200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的另一个项目醉龙,是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活动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醉龙舞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原舞醉龙者是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醉龙源于西区长洲村,从长洲辐射到石岐张溪、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濠头等地,尤其早年从长洲等地移民到澳门的中山籍移民,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俗传至当地。这一传统民间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挖掘整理,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其处于濒危状况。醉龙舞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会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8年2月2日 第 4765 期 B1版 记者 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