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文化而厚重,城市更因文化而灵动。对于承载着无数中山本地原居民美好回忆的石岐老城区,在旧城改造中,是彻底地颠覆以迎合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保留一些古朴、优雅、厚重的"老"味儿呢?日前刚刚出炉的《中山市中心城区旧城风貌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简称《规划》)给出了答案:城区将设8大旧城风貌保护区。 规划建设的8大保护区,目前是怎样一种状况呢?规划专家和普通市民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4月8日和9日,记者徒步走访了8大保护区,并听取了市规划院高级规划师韩延星博士,以及部分石岐老居民的意见。 规划公示:设旧城风貌保护区 根据《规划》,中心城区旧城风貌保护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拱辰路、民生路,南至泰安路、逢源商业街,西濒岐江河,北至光明路、太平路,统一规划总面积合计为72.76公顷。”规划将整个区分为8个风貌区,三条风貌带、5个重要控制节点和多条视线通廊。其中,8大风貌区包括烟墩山风貌区、后岗涌民居风貌区、龙母庙民居风貌区、孙中山纪念堂风貌区、西山寺风貌区、博物馆群风貌区、逢源民居风貌区、悦来民居风貌区。3条风貌带包括滨江休闲风貌带,孙文路、悦来路两条骑楼商业街风貌带。5个重要控制节点分别为长堤路和孙文西路节点、孙文西路节点、孙文西路和悦来路节点、孙文中路和民族路节点、孙文中路和民生路节点。规划范围内还将增加公园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并将规划范围人口控制在7300人内。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规划?市规划局工作人员缪焯桃告诉记者,原因有四:一是保护利用历史资源,传承城市的历史脉络;二是展现风貌区地域空间的文化特点;三是优化历史风貌区的城市功能;四是改善历史风貌区的人居环境。市规划部门明确表示,中心城区旧城风貌保护区的保护不是拆了重建,也不是重新更新,而是体现了“保护和调整”、“文化传承与设施更新”原则。“有30天的公示期,市民及相关单位有意见或建议可向规划局反映。”缪焯桃说。 徒步走访:一次文化休闲之旅 4月9日早上10点钟,记者首先来到孙中山纪念堂,以此为起点,开始徒步对8个保护区进行走访。 在不少中山人的印象中,孙中山纪念堂并不是一个景点,而只是一个会场或是剧院。但作为“新中山十景”之一,纪念堂却是不少旅游网站推介的中山必游景点。在纪念堂附近开士多店的张先生对记者说,这里毕竟是中山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广场开阔,每到周末,有不少父母都带着小孩到这里来玩耍,“晚上经常还有些靓仔靓妹到这里跳街舞玩滑板,特别有活力。” 随后,记者来到市博物馆和收音机博物馆。由于并非周末,馆里参观的人不多,显得有些冷清。与博物馆相隔不到50米的地方就是西山寺,拾级而上,顿觉凉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几名正在下棋的老者听闻西山寺将设立风貌保护区,纷纷表示赞同。“在繁华的商业中心有这么一块‘净土’,非常难得,确实应该加强保护。”一名老者说。 从西山寺下来,记者又折回到收音机博物馆,龙母庙街就正对着博物馆的大门。龙母庙街因原街内建有龙母庙(已毁)而得名,上世纪初至30年代,商贾集居此地,多建有二层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民居,一度辉煌显赫。如今走进街里,仍依稀能感觉到当年的繁华。一座座古朴的老房子,还有西式的阳台和极具岭南风格的趟栊门,不禁让人惊叹当年建筑艺术的高超。从1964年就一直住龙母庙街的刘婆婆既兴奋又略带遗憾地对记者说:“当年这里真的好靓的,但现在大家都不肯住在这里了。” 从龙母庙街走出来,穿过太平路,很快就到了后岗涌,这里同样有着不少精美的古民居。相对于龙母庙街,这里似乎显得更加恬静,走进街道里,不时仍能听到街口侨联幼儿园传来孩子的欢笑声。沿着太平路往孙文西路方向走,沿途还可以发现一些古民居的集聚地,如蒌园大街、保安里等。 进入孙文西路,很快就来到了烟墩山脚。早在解放前,烟墩山就被辟为中山公园。登高远眺,中山城区尽收眼底。山下停车场管理人员李学军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到烟墩山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穿过步行街,再转入泰安路,就来到了悦来路,逢源民居和悦来民居保护区都集中在这里。从建筑风格看,这两处民居与龙母庙和后岗涌的民居看不出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是,一条极具现代特色的逢源商业街屹立眼前,将这两片民居衬托得更加静谧。走在古朴但略显残破的梅基街,透过西厂小学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麦当劳标志。一位坐在老宅门口看书的阿伯感叹道:“变晒样了!” 专家说法:旧城可以变成一片“步行区” 市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韩延星博士认为,老城区是中山繁荣昌盛的见证,也是文化与历史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一个城市的面貌有新也有旧,这其中的‘旧’就体现着城市历史的悠久,中山的旧城呈现着一段静态的历史,它将这段城市的文脉加以保留,并一直延续至今!”韩延星说,“旧城一些老的街区、富有特色的建筑群落,由于材质较好,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街区、建筑等,应当保存下来,它们的存在和延续是中山城市生命力的体现。”韩延星指出,中山的老城具备了一种卓尔不群的风骨!“想想看,一座百年老屋,几代人起居其间,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中山海外的侨胞。一种文化的传承,便在自然而然中形成。” 对时下一些城市“旧城改造”的破坏性做法,韩延星极力反对,他主张旧城改造应在“保护、调整”的基础上进行。 韩延星还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鲜的观点:借鉴旧城文化商业街打造的“步行街区”经验,在旧城范围内营造一个更大的“步行区”。“在周边设置好停车场,公交车辆只在‘步行区’外环绕运营,而没有必要从旧城穿行;自行车则不在禁止之列,更可以倡导市民‘安步以代车’,穿梭在旧城区里,欣赏着保存完好的古老街区,品读着厚重的城市文化,届时中山保护旧城风貌区的目的和意义,将充分彰显出来。” 居民声音:设保护区首先搞好环境 “搞保护区?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当然支持啦!”住在后岗涌的郑姨听闻消息显得特别兴奋,“这里很多旧屋都很漂亮,但由于长期没人住,又缺乏修缮,有的差不多成危房了,很有必要加强保护。”郑姨认为,设立保护区最紧要的事情是先搞好环境卫生。“卫生状况太差了,有些人老是将一些破烂物品堆在门口,有些长期没住人的屋子里也是堆得乱七八糟的,蚊虫老鼠多得很,侨联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说这里好臭。”住在龙母庙街的刘婆婆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中山的环境确实很优美,但走进这些老街道,就感觉乱糟糟,电线到处乱拉,很多人还将衣服直接晾到电线上,从旁边走过去都觉得好怕。” 不过对于龙母庙街的老一辈居民来说,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借设立保护区之机重建龙母庙。“这里要搞个保护区,就希望能重建龙母庙呢。”刘婆婆说。一位开士多店的大叔告诉记者,很多港澳同胞回来时,都在寻找龙母庙,当听说庙已被毁都表示很遗憾。 在几处民居保护区,居民也都对治安状况表示担忧。住在蒌园大街的一位大伯说,“不少老房子都出租给人家了,住的人太杂。”记者留意到,很多老房子的门口除了钉有门牌外,还钉有一块“出租屋”的牌子。住在悦来大街的何伯也对记者说,如果真要搞保护区,就要规定房子不能随便出租,因为大多租客都不懂得珍惜和保护房子。 来源于:中山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