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馆情动态 -> 正文

中山纪念图书馆书香满西山

时间:2009-09-22

图由市档案馆提供

图为1947年,中山图书馆三楼落成的摄影纪念。中山图书馆由中山华侨及县人、侨商会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集资筹建,于1935年11月1日奠基,1937年2月开幕,1946 年开始增建第三层,1947年10 月竣工并举行了落成典礼。其中,檀香山华侨张鹏一捐资3000港币在馆前重建了来青亭。

核 心 提 示

循着西山脚的六棉古道往上走,在与西山寺相对的地方,能够看到一座颇具西洋风味的三层洋楼,屹立在茂密绿荫中。这就是中山纪念图书馆的旧址,从1936 年落成至今,它经受过抗日战争的风霜,亲历过十年浩劫的重创,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将一缕书香种在了中山读者的心中。70 年的风雨在这栋建筑物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但隐约仍有书香飘溢在西山里。

中山纪念图书馆倡建于1935年,由当时的县长杨子毅倡建,后来得到了很多华侨的“捐钱捐书”,于次年落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山纪念图书馆曾遭到破坏,很多书籍被烧毁。抗战胜利后,得到多方的支持又得到重建。重建后的中山纪念图书馆图书丰富,读者众多,所以很多老石岐人对这座中山纪念图书馆有浓厚的感情。经过文革时期的重创后又重生的图书馆,为中山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1991年,中山纪念图书馆迁址至兴中道的“中山图书馆”,图书馆设有外借书库、文学书库、少儿借阅室、报纸室、期刊室、工具书室及多媒体阅览室等, 目前馆藏总量85.35万册。

位于西山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旧址,如今已成为中山市佛教协会的办公室,如今,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图书馆已被纳入城市规划蓝图,但读者们对中山纪念图书馆的感情仍然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口述历史】

95岁的郑淑和,伴随着图书馆从一个青春年少的女子成长为发落齿摇的老妪,几乎见证了中山纪念图书馆全部的成长变迁史。在图书馆的那段岁月成了她最宝贵的记忆,至今提起来仍激情澎湃。一同见证这段变迁史的还有78 岁的老馆长卓子业,记者通过中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辗转找到了这些"老图书馆人",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从日军驻地到群众图书馆

1945年,解放前曾在德庆税局工作的郑淑和,调入了中山图书纪念馆。她入馆时图书馆已开始向群众开放,但馆藏图书极少,提起图书馆在抗日期间经历的磨难,郑淑和老人至今仍然很激动。她说,图书馆的幼年充满了磨难和艰辛。在中山县被占领时,日寇曾征用图书馆暂驻。"学苑书城,沦为营垒",书籍和台椅橱架等付诸一炬,所剩无几,而且馆舍也受到了毁坏。

由于并非专门的图书馆专业出身,从著名的广州执信中学毕业的郑淑和却只能当一名普通的雇员。她还清晰地记得,尽管入馆时她已经32 岁了,却要从头学起图书分类的相关知识。那时的书主要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很少有外文译著,毛主席语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的书被借阅的次数最多。

重新面向市民开放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是极破落的。当年石岐的不少年轻人应该还印象深刻:在图书馆旁的一块绿荫葱葱的空地上,铺满了一些充满水迹的书籍,在暖暖的阳光下,慢慢烘干。由于开馆时从中山印刷厂运过来的一批书,还是湿的,所以晒书和修书的过程相当长。

同时,由当时的馆长李鸿标前往香港经半月的交涉,从香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取回8 年前订购的两万册图书,郑淑和回忆说:"在那个时候,两万册可是个大数目,书一运到,我们工作人员都激动不已,因为终于可以让读者看到没有水渍的新书了。"

50年代农村建流通图书站

1947年7月11日图书馆重新开放了。该馆第三层的加建也基本完成,此时全馆面积共1179 平方米,钢筋框架结构的建筑,藏书4 万册。由于经过8 年抗战,人民的生活还十分贫困,很多人连吃饭的问题还未解决好,没有心思看书。所以,到图书馆来借书阅览的读者门可罗雀。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上门,图书馆特意开通了无保外借,居民可以出示户口薄或者单位证明就能够办理借书证,一次能借一本书。

除了顾及到城区的读者外,中山纪念图书馆同样在乡间宣传推展阅读风气,1954年,开始在不少乡镇设立了流通图书站。郑淑和介绍说:"当时的馆长李鸿标是孙文西路福寿堂的老板,既经商,又注重文化产业的推广,对乡间图书站的发展也很重视。"据资料记载,到上世纪60年代最高峰时,流通图书站的数量已达到199个。

流通图书站的管理,做得比较好的有不少,比较突出的有坦洲和小榄。每个月都会派人到位于西山寺的图书馆错书,数量不限,主要包括连环画和通俗读本,看完再还回来。郑淑和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有个管理员叫做黄启发的,身带残疾,但做得最好,将图书站管理得整整有条,也经常写报告做演讲,对图书站的推广做了很大的贡献。

记者说起近年来中山开展了如火似荼的农村书屋建设,预计将会达到每个社区都有一家农村书屋,每间书屋至少有3000 册藏书,郑淑和老人听了,满脸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菊花:"其实当年的流通图书站和现在的农村书屋差不多,只是书的数量大大增加了,我们那时别说每人有一册书,只怕是连一页书都难达到。"

骑自行车送书到工厂农村

在中山纪念图书馆旧址旁,有一排低矮的老房子,已经78岁的卓子业老人就住在这里。今年9 月初的一个夜晚,记者在夜色苍茫中到此探访这位当年的老馆长,已经满头白发的他将记者带到图书馆旧址,拿出手电筒照在馆前的石碑上:"喏,这就是当初建馆时留下的。"循着手电筒的光,可以看到"杨子毅"三个显眼的大字,下方刻着1936年的字样,卓子业说,杨子毅是当时的县长。

卓子业在1975 年开始担任中山纪念图书馆的馆长,他的记忆中,中山纪念图书馆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中山,那时候的人们一心想致富,有的干起了养殖,有的当起了个体户,各个工厂也开始号召工人们学好科技发展生产。"卓子业任馆长期间,决定打破图书馆"等人上门"的模式,主动走出馆门深入到工厂农村给他们送去精神食粮。

那时的图书馆还只有8个员工,卓子业只得亲自出马,"还好,我有一辆自行车,每次下乡都在车后筐里装满了书。"骑着自行车,他给中山金属结构厂送去了"铝合金型材挤压"方面的技术资料,给石岐有机塑料厂送去了"塑料工艺学"等科技著作,印象最深的,还是给张家边的养鸭专业户送去有关如何科学养鸭的资料,帮助他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那个年代的人知识比较贫乏,看起来书来如饥似渴,没过多久我就要去送一批书,顺便把他们看完的书回收。"卓子业乐呵呵地说,如今交通方便了,送书上门也变得更方便了,他在孙中山纪念堂也常能看到流动图书大吧的身影。

学生争着到图书馆"霸位"

最早期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是城中特别庄重的场所,明文规定衣冠不整者恕不招待。后来工作人员感觉这样的规定,明显是将广大普通群众读者拒之门外,就删除了这样的规定。从那以后,就有不少群众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卓子业接任馆长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到图书馆借书,把借书的条件放宽了一些,除了户口簿身份证外,还能用学生证、工作证、退休证等借书,偶尔有从外地来出差的,凭单位开的介绍信也能前来借阅,方便之门一开,图书馆人气立即往上升了。

"我接任馆长后,图书馆每年的经费仅仅只有9000元,我极力争取,才增加了3000 元经费,以后就逐年好转了。"卓子业说,图书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购进了许多新书,阅览室里的画报杂志也达到了100 多种。1981年,图书馆的实际藏书达到近14万册。

读者人数逐年递增,图书馆的座位常常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连中、小学生都把这当成了自习室,一个个抢着来争位,这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求知渴望和读书热忱。1982年,鉴于少年儿童读者日渐增多和避免他们对成年读者的影响,当时的中山政府拨出专款,在图书馆大楼后侧新建一座二层的少年儿童图书室,扩大了图书馆的阅览场所,学生仔们,终于有了独立的阅览室。

【旧闻新知】

基本读者制

中山纪念图书馆最主要的读者群还是学生和老师,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成为了图书馆的"基本读者"。

"基本读者"的概念有点像今天各个机构的持VIP卡的人员,却又不尽相同。成为基本读者需要比较严格的身份审核与品格鉴定,经过一些列的考核之后,被图书馆吸纳为稳定的读者。

基本读者对图书馆既有权利,也有义务。权利主要指基本读者可以优先阅读新到书籍和借阅一些不准外借的馆阅书籍,比如中山县志、老旧报纸等史料。由于慎防丢失,馆阅书籍一般不外借给普通读者。而义务主要指的是当普通读者没有及时还书的时候,由基本读者进行催还工作;有时候也帮助图书馆修补一些书籍。每月图书馆还会出版一期阅后感合集,主要也由这批基本读者供稿。

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图书馆职员人手比较紧缺,只有8个工作人员,基本读者成为非常重要的补充人员,他们人数也不多,只有20 多人,却也为中山纪念图书馆的管理业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名字的更迭

1936年,中山纪念图书馆落成,并以此命名。解放后不久,1950年2月,石岐人民政府接管了图书馆,将其更名为"石岐市人民图书馆"。1955年8月,考虑到原图书馆是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的,于是把馆名改为"石岐中山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又改名为"中山县中山图书馆"。

上世纪60 年代,郑淑和成为中山图书馆馆长,一直到1970年退休。她满怀深情地说道,广东省图书馆认为中山纪念图书馆对于纪念孙中山先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不应该以地方性的命名来抹杀其重大纪念意义。

幸运的是,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0 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为图书馆亲笔题了馆名,恢复了建馆时的馆名"中山纪念图书馆"。从此,图书馆郑重地把题字放大用金字镶嵌在山下的牌坊上,"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名称自此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