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Home -> 馆情动态 -> 正文

追本溯源话姓氏——“香山讲坛”进校园开讲《中国姓名文化》

时间:2017-06-03

我们往往听到有人介绍说,“我姓张,弓长(cháng)张”,其实,这是错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姓张,弓长(zhǎng)张”。 孟姜女的姓孟吗?缔结婚姻为何叫“秦晋之好”不叫“秦魏之好”?中国的姓名文化追溯到母系氏族时期,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6月1日下午,“香山讲坛”再次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讲,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的余和祥教授追本溯源,从中国姓氏的产生与发展、姓氏的主要来源、中国古代的望族和大姓、中国人的名字与号等多个方面为近百名大学生展示了中国姓名中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说到姓氏的起源,余教授介绍,受很多因素影响,中国姓氏的产生非常复杂,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这些姓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等。之后,有以国邑名为氏、以官职名为氏、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以排行次第为氏、以爵号、谥号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职业或技能为氏等,比如张、屠、陶、甄、史、巫等就是以技能为氏的例子,在夏、商、周时代,这些人相当于低级贵族,不得封土,但可称氏,当时称作“百工”,“张”就是制作弓箭军械的领导,是后人即以其从事的职业为氏。所以“张”的声旁“长”读音zhǎng。

秦教授说,在中国古代,有一条原则是同姓不婚,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秦晋之好”因此而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而孟姜女其实不姓孟,孟姜女姓姜,孟是用来表示排行的。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所以孟姜女是指姜姓人家生的第一个女儿。

余老师介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姓氏不但标志一个人的血统,而且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西厢记》里崔莺莺原本许配给老夫人的侄子郑公子,但却爱上了张君瑞。老夫人极力反对,就是因为崔、张二姓门不当户不对。

此外,余老师还为大家讲解了起名的诀窍,比如尽量不要起容易雷同的名字,改名要有文化内涵,要有本国和本民族的特点,在发音上容易叫,不拗口,不让人误解等。余老师特别强调改名要避免用生僻字,否则有些字让人认不出来名字,互相尴尬,将来会影响其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和发展。

余老师整个讲座过程思路清晰,语言风趣幽默,讲座中穿插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引人入胜。听众听得很入迷,时而报以会心微笑。在互动提问环节,在场的同学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一直延续至两个多小时结束。

主讲人简介:

余和祥,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党支部书记,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是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校国学联盟负责人,湖北省问津孔子文化促进会理事,是武汉市委宣传部特聘宣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化史。著有各种文史哲作品数十部(篇),总计1000万多字。担任过33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讲,并在我国各地高校和大型社会讲坛举办传统文化演讲近百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曾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称号。

(供稿 梁卫坤)